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前的市区区划图。
“1994年之后的市北区,在地图上看起来像一只蝴蝶,而市北区现在的政府大楼,就在蝴蝶结的位置上。”王增元,1994年市北和台东合区后新市北区的第一任区长,就任一年半区长之后,又在市北区委书记的位置上干了五年多,延吉路与山东路交会处的新办公大楼,在他书记任上的最后一年建成,而新的政府大楼带动了整个市北区CBD 的发展。王增元认为,市北和台东合区18年,使两个面积狭小、已很难发展的区,重新迸发了活力。
市北政府大楼原在四方
在延吉路和山东路的交会处,有一栋楼挺显眼,那就是市北区的政府大楼,大楼位于延吉路80号,围绕大楼,就是市北区的CBD中央商务区。如果说岛城老百姓熟知的台东商圈已经步入中年,那么CBD中央商务区便是充满朝气活力的青少年。
“市北区政府这栋新大楼,说起来用的还是原来四方的地儿。”王增元说,1994年前,当时的台东区和市北区还是两个独立的区,市北区的政府大楼在陵县路上,位于岛城西部,台东区的政府大楼在顺兴路上,靠近台东商业区,两区合并后,新区名字用的是市北区,但办公地点却选在原台东区的办公点。“因为这里更中心一些。”王增元表示。
“顺兴路上的办公大楼,虽然位置不错,但周围居民楼多,又靠着台东商业区,也没有太多发展空间。”1992年,青岛市政府东迁,使曾经偏僻的青岛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热土,重组之后的市北区,也在寻找自己发展的新空间,王增元说,新市北的新政府大楼选址,最后定在延吉路和山东路交会处的延吉路80号,这个地方原来属于新兴农工商公司,属于农村,也算城乡结合部,有发展的空间。
合并后开始大手笔规划
根据市史志办的资料,1994年合并前的台东区和市北区,面积都极小。当时老台东区的面积仅有7.48平方公里,人口却达22万人,一平方公里差不多要3万人;老市北区面积仅为7.09平方公里,人口却达18.5万人,一平方公里也要2.6万人。两区都没有发展余地,很多区属企业不得不建在崂山、四方区域内。1994年两区合并后,除原有的台东区和市北区,还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4个村和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市北区,使新市北区的面积达到了28.63平方公里。
新的市北区面积大了,也给大手笔的规划提供了空间。王增元说,新区成立之后,市北区陆续打造了辽宁路科技街、昌乐路文化街、敦化路家具一条街、婚纱一条街、延安三路建筑材料一条街等,对新市北进行全面规划。
消灭全市六成棚户区
王增元 1984年开始工作时便在市南,1992年到了老市北区,1994年区划调整后,又成为新市北区的第一任区长。长期在市南区工作的王增元坦言,刚到市北区时,确实觉得市北和市南差别太大,市南区面积也大,风景也美,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那都是青岛当时的地标,在当时青岛人心目中,市南才是真正的市区,市南人才是地道的青岛人。而市北区面积庞大的棚户区,更是和市南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形成鲜明对比。“新的市北区成立后,做的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消灭棚户区。”王增元说,合并前的台东区和市北区,人口密度青岛最高,棚户区的数量也是全市之首。台东区的棚户区数量占了全市的一半,再加上老市北区的棚户区,新市北区的棚户区数量就占到全市棚户区数量的六成。“像现在繁华的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原先周边多是棚户区,如果棚户区不改造,步行街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棚户区改造在新区合并以后迅速推进,到1999年底就全部完成了。而改造的棚户区,除了就地安置的之外,主要是去了浮山后,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浮山后也发展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城区协调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记者 刘雪莲)
上一篇:探访篇:崂山昔日村民成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