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一根葱,大到一辆车;10年前家里多久买一次肉,如今生活的主要开支又是什么?记者近日在莱西采访时,遇到了当地物价局调查员老牛,生活的细小变化,都记在老牛的账本里。20多年来,老牛记录了30多户当地居民的家庭支出,为了记账,骑坏三辆摩托车,行程超过30多万公里。通过这些家庭账本,可以明显看到百姓的收入年年攀升。以最近的10年为例,农民家庭年收入,比10年前增加10倍。
讲述
他有30多家农民“亲戚”
由于账本的“主人”不愿提自己的名字,我们就称呼他为“老牛”。莱西市物价局物价监测中心主任王丽艳告诉记者,老牛真是头老黄牛,从20多年前开始,他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选择了30多户作为长期物价调查的样本户,几乎每天都骑着摩托车走街串户,风雨无阻。
“距离最远的农户要跑150多里地,30多户跑下来需要半个月。”老牛告诉记者,每个月1号,他就从最远的调查户跑起,一天一户,距离近的他就一天跑两三户,所调查的项目包括生产收入、日常消费等10多个,每天如此雷打不动。时间长了,他和30多户居民都成了朋友,可是他从来不在农户家吃一顿饭。半个月下来跑完这些样本户,他还要抽时间到养殖场和田间地头,调查肉类、菜类和油类的价格和农户的日常消费。
经历 20多年骑坏三辆摩托
今年麦收时节,是小麦成本调查的关键期,老牛要在最短时间内,将分布在莱西不同镇的30多个调查户抓紧跑遍。那几天每天天刚放亮,老牛便骑上摩托车下乡了。老牛告诉记者,20多年来骑坏了三辆摩托,最后这辆也为他服务了10多年,修了不下10次,但他还是坚持用。有时候骑车下乡,半路摩托车出故障,他推着车步行走20多里地,竟然没找到一个维修点。尤其是骑车下乡遇到雨雪天时,让老牛吃尽了苦头,不知道摔过多少次跟头,但过后,老牛都是淡然一笑,忘却所有苦水重新上路。
下乡调查物价,老牛戏称“走亲戚”。20多年来,他建立了30多户样本调查,结识了上百家农民“远亲”。有同事为他作了计算,这20多年,老牛下乡里程至少在30万公里,写下了32个档案盒、100多万字的调查和日记。指导农业技术、为农民兄弟办好事数以万计。这位曾获“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先进工作者”的普通机关干部,成了莱西农业的“土专家”。
调查 小账本涉及16个品种
骑摩托车下乡,这工作干一天两天可以,但要坚持20多年如一日,那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老牛就做到了。今年59岁的老牛告诉记者,农本调查工作重心在农村,对象是农民。这些年来,随着农本调查领域不断拓宽,农本调查的任务也增加不少,为了不耽误报表的上报时间,他经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加班加点。一年中,他要完成小麦、玉米、花生、生猪、奶牛、蛋鸡、蔬菜等16个品种专项调查、4个品种专题调查及其他常规性调查工作。每一个品种的核算,都要经过三点九户汇总 (即在3个村,9个调查户)。调查点的设置,主要分布在该市的15个镇、办,19个自然村,37个农户中。
农忙季节,为不耽误农户的做工时间,他就巧打时间差,经常利用早、晚及中午时间调查或收集资料。多年深入到农村,老牛对莱西市的居民消费情况了如指掌。一口气说出了莱西所有调查品种的成本与收益情况。记者随口问起南墅镇调查户刘敬波家的情况,老牛不仅能背过他家的电话号码,就连他家种了几亩庄稼几亩苹果,养了几头猪几只鸡,他都能张口道来。
花絮 不愿出名“躲”记者
“我干这点事,可不愿出名。”5日上午,记者来到莱西市物价局物价监测办公室采访老牛时,听说记者来采访,他急忙下楼开着摩托车走了。中午,记者在物价局王丽艳主任的陪同下,赶到老牛家里,好不容易才将他请了出来,但他始终躲着记者的镜头不愿拍照。记者跟随他来到80里地外的一户农民家庭,听说对方收成不错,他连忙拿出小本本开始记录,记者抓拍了几张相片,也被老牛拒绝采用。
“在此之前,我们多次采访老牛,但都被拒绝了。”莱西市委宣传部新闻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年前,他们曾多次组织采访老牛,被拒绝后,有新闻记者偷偷跟踪他一天,结果被他甩了。
“顺口溜”里记变化
记者了解到,老牛还是个科技迷,一有空就看书、上网学农业技术。多年的积累和实践,让老牛成为农村有名的“专家”了。什么地块适合用什么肥料,苹果的长短枝怎样修剪产量高……他走到哪里就传授到哪里。前几年,生猪价格一度处于低谷,有的甚至出现亏损,河头店养殖户曹本升向老牛透露想就此放弃。老牛经过细致分析后向他建议:“你养猪这么多年 有 经 验了,再转行还要从头学起。‘挣钱的买卖不能赶,赔钱的生意不要扔’。”老牛一席话,使老曹稳定了情绪,转过年来他果然大赚一笔,直到现在效益仍一直不错。
记者在老牛的账本里还发现,老牛记录时,喜欢编顺口溜。为便于记住下乡的路线,他把镇村的名字编成顺口溜“孙南捕(朴)河虾(夏),张望牛周店”。他还把自己积累的科技小秘方编成顺口溜,像“秋黍晚麦不进家,年年不收晚地瓜”。菜肉价跌涨,他也用顺口溜编写:雨过天晴朗,蔬菜价格降。财神节刚过,东西有回落。外地蛋贩来抢购,鸡蛋价格又抬头。类似顺口溜,在老牛的记账本里随处可见,读起来朗朗上口。
骑摩托车骑出一身病
由于平日工作繁忙,老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忽视了身体的不适,常年骑摩托下乡颠簸劳累成疾,导致双膝患关节炎,房间一开空调就受不了。2001年4月,老牛住院做了一次胆囊切除手术。手术后第五天,他强忍身体弱、刀口没有完全愈合的危险,坚持爬上摩托车去农户家收集数据,回家后没顾上休息就伏案开始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老牛告诉记者:“当时骑在摩托上,肚子上的刀口好像开了一道大缝,嗖嗖的冷风直往肚里灌。乡村土路又坑坑洼洼,颠得我肚子真难受。”至今提起这些经历,坚强的他仍有些后怕。(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吕树明 赵健鹏)
莱西宫家城村许世芳—— 赶上好时候过上好日子“现在的日子比10年前好太多,在村里俺家的收入还不算最高的。”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莱西宫家城村许世芳家,老许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着,而妻子在家已经将大馒头做好了。
许世芳拿出几个小账本给记者看:2003年春节年货单:肉8斤,杀一只公鸡、给孩子各购一身衣服,加上购买青菜鞭炮等开支,共消费376元。2011年春节年货单:猪肉35斤,羊肉10斤,牛肉10斤,鱼类等海货20斤左右,鞭炮烟花340元,全家添了新衣服,加上青菜等开支,共消费2430元。
记者算了算,许世芳家2011年春节的年货开支是10年前的7倍。老许告诉记者,10年前,他们村基本上就靠几亩地赚点钱,那时候,能让全家吃饱饭就觉得很知足了。而现在就不同了,奔小康,吃饱了还要吃好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你看,这满地的玉米都是今年收获的。”昨天下午,记者在许世芳家门口看到,满地金黄色的玉米粒,将农家小院映照出一派丰收景象。许世芳告诉记者,2009年他花8万元买了一辆中型拖拉机,今年他又买了两台小型手扶拖拉机和播种机,并在村里承包了17亩土地,许世芳和妻子一起忙活着,仅今年的小麦和玉米就收获5万多斤。许世芳说,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前一阵,他把这几年的积蓄拿出38万,给儿子在莱西市区买了套房,准备让儿子结婚后留在城里居住。
记者跟随老牛入户调查 账本显示普通农户10年收入增10倍
10年前,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一年到头,也就过年时能吃上肉,平时基本不动荤腥。10年前,农民家里开始一个月能吃上一两顿肉,如今居民收入翻了好几倍,虽然肉价涨了不少,但农民手里有了钱,顿顿有肉有鱼。老牛说,看着小账本,他感觉农民变化最大的有两件事:10年前家里有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而今天家里却拥有了轿车;农民盖房的少了,几乎都到城里买房了。
A:收入
年收入5250元→年收入51700元
在老牛的账本里,有一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夏格庄宫家城村村民许世山家:2003年,小麦亩产730斤;玉米亩产810斤。全年收获小麦3100斤,玉米3400斤,加上卖猪鸡等收入,全年收入5250元。
2006年,夏格庄宫家城村村民许世山家:小麦亩产930斤,玉米亩产950斤,全年收获小麦4700斤,玉米5100斤,小麦每斤价格从5毛涨到了9毛多,加上种蔬菜收入5300元,全年收入12800元。
2012年,夏格庄宫家城村村民许世山:小麦亩产1230斤,玉米亩产1360斤;全年收获小麦5180斤,玉米7300多斤,加上当年蔬菜收入12000元,还有小麦和玉米国家相关补贴资金,全年收入51700多元。
“变化最大的还是这10年,农民受益的项目增多了,收入也成倍增长。”老牛看着账本上记录的数字告诉记者,10年前小麦和玉米是农户唯一换钱的生产资料,那时产量低粮价也不高,农民收入有限。现在粮食产量几乎翻一倍,价格也涨了一倍多,加上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现在村民们在种好粮食的基础上,都发展副业,比如种菜,养猪等,一个农户家庭收入整整增长10倍,平均下来人均至少翻一番。如今政策好了,许多农户还购买了农机具,承包了土地,仅靠种粮食和蔬菜,每年就收入10多万元。
B:饮食
买不起肉→天天有肉吃
“你看,这里记着呢,1999年生猪收购价每斤1.9元,市场零售价每斤3.3元。”记者在老牛的小账本上看到,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文字,仔细一看,这些都是10多年前的物价。老牛告诉记者,他到各家各户去,手里总是拿着小本本,见人就习惯性地掏出本子边问边记。
“你家今天买了什么菜,买了多少肉?”老牛所到之处,都会问到身边被调查的农民,如果赶上哪天有农户买了肉,他要多停一会仔细调查。这对老牛来说可是个大变化。因为20年前,在农村几乎一年到头很少吃肉,那个时候哪户农民若舍得买一两斤肉,要么是收成不错,要么就是家里有喜事。这些买肉的原因,老牛一笔一笔,一户一户都记录下来。老牛说,20年来猪肉价涨了10多倍,从10多年前算的话,也上涨了5倍多。但账不能这样算,猪肉在涨,农民收入也在飞涨,原来吃不上肉,到现在天天吃肉,这种变化之大,由此可见了。
C:居住
住村里平房→住城里楼房
“这么多年来,农民盖房的少了,到城里买房的多了。”老牛说,他的账本上有这样一组数字:10年前,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许家城村,家家都住在小平房,到儿子结婚时,都要攒钱花巨资盖房为儿娶妻生子。但最近几年,这个村已有20多户人家到城里买了楼房,要让自己的下一代住进城里。
记者在老牛调查的30多户人家的账本上看到,10年前在农村争着批宅基地为儿子盖房子的十分普遍,而现在都想到城里住,批宅基地盖房的少了,都计划着想让下一代购买商品房,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这种变化给老牛很多感触。村里年轻人渐渐少了,平时基本上在村里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原来都在城里上班,也在城里有了房子。老牛说,照这样下去再过10年,农村就只剩老人了,年轻人会越来越少。
D:出行
一辆单车→有两辆汽车
“1987年8月2日,看上了电视;1996年12月4日,装了电话;2003年5月5日,买了摩托车,2009年初买了第一辆汽车,2011年下半年,买了第二辆汽车……
莱西夏格庄宫家城村村民许世山,是老牛跟踪20年的一户。记者跟随老牛来到许世山家里看到,因为手里有钱,老许家里新添了两辆轿车,虽然价格不高,都在10万元以内,但这在当地来说,已是很不错了。老牛说,如今在农村想找辆自行车都难了。
“10年前,家里唯一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现在不同了,俺也开着小轿车出门了。”50多岁的许世山告诉记者,老牛是他家的常客,20多年前家里条件不好,每次老牛来做调查,可记录的很简单,每年就是收了多少小麦玉米花生,别的没有什么。这10年中,家里变化可大了。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蔬菜多了,家里收入也多元化了,种粮食国家还有补助。生活好了,2009年给儿子买了一辆轿车,去年他自己也买了一辆,平时开着进城很方便。老牛告诉记者,他调查的30多户,不敢说每家都有轿车,起码家家都有面包车,每家还有自己的农机车。
上一篇:油价明晨0点下调几成定局
下一篇:外地参保中断不能在青补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