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看,这就是当年的俾斯麦大街,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路,由于历史建筑保护得比较好,当年的情景和现在的街景有不少都能重合起来。”“这就是当年总督府官邸周边的风景,这座石桥完好地保存下来了!”昨日下午,在青岛市档案馆二楼的会议室里,德国工程师维博先生将他们祖孙三代人保存的一批老明信片捐献给了档案馆。这些保存了一百多年的老明信片几乎全部都是从青岛寄出的,明信片上的图片既有青岛城市风光,还有青
维博家族与青岛渊源深
1898年至1901年,维博的爷爷在德国驻青第三海军营服役,退役以后他在青岛从事壁炉制造,参与过青岛多个德式建筑的建设,并培训中国工匠。1906年,维博的父亲在青岛出生,1908年,维博的姑姑也在青岛出生。爷爷带着他们先后在青岛中山路南段和广西路13号居住。1915年,维博的爷爷被作为战俘关押在日本。1918年,他们全家乘坐一艘英国船返回德国。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祖父和父亲就经常给我讲他们在青岛的生活。没有来这里之前,我就已经非常熟悉这座城市了。”2008年3月份,维博先生曾捐给市档案馆一批珍贵的资料,包括反映辛亥革命的书《中国的革命》和一本有丰富图片的旅游手册、一本反映日战时期的文字和图片史料。这次,他再次将家中保存的31张老明信片带来捐献给市档案馆。
这次来青岛,维博还寻访了爷爷当年生活工作的足迹。他带着祖父传下来的壁炉照片 “按图索骥”,在中山路1号找到了祖父当年制造的壁炉,时隔百年,壁炉还保存得完好无损。
明信片再现百年前青岛
“这些明信片反映的信息,可以弥补青岛那段历史记忆的空白,而且历时100多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这点特别可贵。”市档案馆副馆长杨来青说。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多家德国出版商印制了一批记录胶州湾地区城镇和农村风光、古建筑、居民生活等状况的明信片,揭示了青岛地区的传统面貌和民生状况。
在维博先生捐献的明信片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张明信片:一架带棚的马车车辕上坐着一位西装革履的青年人,而一位戴着棉皮帽子的车夫正在给他的马喂料。无论是乘客,还是车夫,都一脸好奇地看着照相机镜头。
石块打基,砖块垒框,土坯砌墙,茅草盖顶,这是明信片上的青岛民居。如今还有这样的老房子藏身在农村之中,建筑样式依然保留百年前的建筑风格。
一张明信片上是总督府官邸(现在迎宾馆)周边的风景,山上的官邸,山脚下的石桥,以及安静流淌的小河,将百年前这一带的优美风景定格下来。如今对比明信片,虽然从迎宾馆到大学路,各样建筑充满了原来的画面,但那座石桥依然完好地保留下来。
一张彩色明信片上,有两个人力车夫,值得注意的是,两名人力车夫都穿着同样的衣服,能看出当年的人力车行业也有统一的管理。
上一篇:农民患22类大病将获救助
下一篇:岛城医疗养老获市民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