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 正文

国民床单引连锁追忆 老手表搪瓷盆受捧(组图)

来源:城市晚报-- 2012-09-19 08:09:03 字号:TT

国民床单引连锁追忆 老手表搪瓷盆受捧

老式手表

    /消失的手艺/ 那时人人都有手工棉袄

    长春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棉袄、棉裤才是70年代家家必做的“国民物件”,每家人手两套,一薄一厚。每年翻拆一次,添一些新棉花。“那时候那棉袄暖和,但不灵便。”已经年迈的老人,记忆也有些模糊,耳朵也有些背,他始终不告诉记者自己姓什么,自顾自地念叨当年的棉袄。

    老人说,当时他家庭条件并不好,随着越长越大,棉袄变小了。

那一年是母亲偷偷把自己棉袄上的棉花,添在了他的棉袄里。

    老人很怀念有母亲的那些“暖冬”,“那些棉袄,现在一个都没了,可惜了。”现在老人穿羽绒服,儿女给买现成的棉裤,用棉花做的棉袄,再也找不见了。

    /撞衫的时代/ 衣服料子不是蓝就是黄

    吉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王庆祥告诉记者,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所有的丝制品和菜都是凭票供应的。生产布料的就几家厂子,所以几乎所有人家里的床单、被面、手帕,甚至是衣服,都是一样的花色,“撞衫”是一种极普遍的现象。

    王庆祥的老伴是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她告诉记者,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个在供销社上班的,可牛气了,因为能挑点好菜买。“每天早晨菜运来,最多只能买一两斤,买多了人家就不卖了。”

    那时候穿的衣服,基本都是手工做的,衣服料子不是蓝的就是黄的,全是织出来的横竖纹布。王庆祥的老伴总能想办法把每家领的二人布料,再给小孩子挤出一条裤子。

    “那时候家家都会做点针线活。”王阿姨回忆,一条床单铺了很多年,中间的地方磨出洞了,很多人家便从中间剪开,然后把床单的两头拼接在一起继续铺,这么一铺可能就是五六年。

    /历史学家/ 时代刻下的特殊记忆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曲晓范说,在1956至1980年,物质生活相对贫瘠,10年甚至20年还是那个花色的物件,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给那个时代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曲教授说,那时几年都不会更换一个床单,拥有一条新床单、新衣服、新裤子就像现在拥有一个苹果电子产品一般骄傲和兴奋,谁家若是结婚,要家家去凑布票给新人做被、做衣服。

    “如果像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今年流行一个样式,明年流行另外一个样式,人们的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了。”曲教授说。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