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医学毕业生宁愿转行不去穷基层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8-27 07:16:03 字号:TT

    目前有专家反映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毕业生,却只有约10万人穿上白大褂 ,与大量医学人才流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全科医生缺口多达50多万。青岛医学毕业生大都啥岗位就业,基层医疗机构为啥难吸引人才?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A 学生 市区大医院是就业首选

    出场人物一:吕敬雷

    市区医院竞争激烈

    吕敬雷研究生一毕业就顺利考入青岛医学院神经功能检查科,

而且还是事业编制的。但吕敬雷跟记者说,他们这一级一共有17名毕业生,都进到了医院工作,不过市区只留下了5个人,剩下的12名有的回了老家,还有的到了胶州、即墨等地的医院。“我们是比较有运气的,这两年招人还算比较多,要是过两年,一个是学医的多,另一个招人少,就业压力肯定会更大。”吕敬雷说,即便是赶上招聘“大年”,竞争还是很厉害,今年青医两个院区加起来带编制的一共就招了60多个人,而其中应聘骨科一岗位的比例达到了80:1。

    “大医院难进,而下面县市级医院招聘也要研究生,可研究生不愿去、本科生人家不要,这个‘供需’矛盾肯定就会造成一部分人流失。”吕敬雷说,不过随着就业竞争压力加大,县级医院估计也很快会成为争抢的“香饽饽”。

    出场人物二:李小鹏

    农村医疗机构不在计划中

    李小鹏今年读研二,临床医学专业,利用暑假的时间正在青医附院实习。虽然也明知留在市区的难度比较大,不过,他说,首选肯定是留下。

    “我们专业一共60多个人,一多半的人都选择了考研,就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医院。”不过,李小鹏也承认,想进入青岛这几家三甲医院确实很难,不过他肯定要尝试一下。“不光是我 ,所有毕业生肯定都这么想。学医肯定想在更好的医院就业,不仅为了待遇,也能跟老师学习,更好地提升自己。”

    假如就业“碰壁”,会不会到农村医院就业呢?“即便进不了三甲医院,市区还有很多医院,实在不行回老家市里的医院就业也行。”不过,在李小鹏的就业计划中,真没把农村医疗机构列入到计划当中。他跟记者说,与下面县市的医院相比较,留在市区的大医院,一个是待遇、各方面的福利政策要好一些,另一个医院提供的平台也要大很多。

    出场人物三:吴豪杰

    宁愿转行,不愿去待遇少的地方

    吴豪杰是青大医学院2010年的本科毕业生,所学的也是临床专业,他跟记者说,专业里多半的学生都选择了考研,因为学临床凭本科学历想到医院就业确实不易。吴豪杰毕业后则选择到临沂一家公司从事医疗器械的销售工作。“学医的毕业了如果不进医院,基本上还是从事与医药相关的工作。”

    其实,如果吴豪杰放低身价,愿意到乡镇医院就业的话,他也可以为自己谋求到工作岗位,可是他告诉记者,关键还是待遇太差了。

    “我的同学现在也有到大医院工作的,但是我可以这么说,他们的薪水10年内不会超过我的。并且到医院里面,前面是一长队的专家、医师,机会真正轮到自己,真不知何年何月。”吴豪杰说,学医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想干医生,但现在社会给的机会太少,而缺人的地方待遇太低,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虽然想从医,但也想找个月薪高一些的工作。

    B 校方 9成以上学生从医

    8月24日,记者联系到了青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刘清亮主任。他向记者介绍,青岛大学医学院因为一直没有扩招,所以每年毕业人数很稳定,一年毕业生在1000多人,其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人数各占半数左右,“青大医学院本科生的考研率达到一半以上,而加上其他院校考进来的学生,所以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还要多一些。”

    至于学生们的就业情况,刘主任说,青大医学院每年过半的毕业生都是研究生,这一部分的学生就业肯定还是要从事医学工作。“根据这几年的统计,青大医学院的毕业生9成以上的都是从事医学工作,尤其是研究生比例更高。”但刘主任也承认,医学毕业生想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随着全国医学院校招生人数增多,就业竞争的压力确实越来越大。

    C 问题 三大“拦路虎”待解决

    问题一:

    学生实践能力差

    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但是现在医学毕业生的水平确实相差很大。青大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的王守彪教授跟记者说,培养一个医学人才需要大量财力投入,购置实验用品等。但现在的形势是,这部分投入需要学校自己承担。

    “就像人体解剖学这门课要想学好,肯定得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捐献者,出钱购买的话,那投入是相当大的。但问题是投入购置实验用品需要钱,而为了增加收入,学校就得扩招,可扩招了以后,学校又没有那么多的实验用品给学生实践学习,导致毕业生的质量难以保证。”王守彪说,这种“广种薄收”的模式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医生,“有的学生五年本科学完了,连解剖一个标本都不会,怎么可能找到好工作?”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成阻碍部分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问题。

    王守彪说,青大医学院之所以能保证高就业率,一个是严格控制录取人数 、另一个是校方也有资源以及附属医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问题二:

    都爱扎堆大医院

    明知大医院难进,可是每年医院招人时 ,报名最多的肯定是大医院。一些规模小的医院往往面临无人可招的局面。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今年招人就没有招满。

    据该医院人事科的张燕主任说,今年他们医院计划招生84人,涉及临床 、护理、B超、放射检测等多个岗位,但是因为报名人数不足,如一些检测科室就没有招到需要的人才。“事业编考试,所有医院的时间都是统一的,如果报考了其他的医院,就不能同时报名我们这边。但事业编的录取都是按照比例的,例如规定是1:3,如果报名人数达不到3个,这个岗位就会被撤销 。”

    “其实,随着医改的推进,现在公办医院的医疗工作人员的待遇差距不大,可是现在医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还是愿意选择大医院。”张主任说,与大医院相比较,小医院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更高,“我们医院院长特别重视人才 ,每年招进来的新人都是专家带着,手把手教。”

    问题三:

    基层医院待遇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医学院的学生之所以不愿去基层的理由是:没有编制、待遇差、很难进步。“现在各级政府也在大力推进乡镇医疗机构的建设,但是力度不够,待遇、保障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青大医学院的一位老师也说,待遇是一方面,另外在基层医院实践的机会少,尤其是临床医生,如果一年都做不了几次手术,没有实践确实难获得大的进步。

    并且,记者发现,不仅是基层医疗机构,在物价、房价都在上涨的时候,医院从业者的薪酬水平其实相当于却被“缩水”了。

    进入青医的吕敬雷说,在周边房价每平方米都已一两万的时候,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确实不能说高。缩水的工资、劳累的工作、再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一些本身从事医疗行业的父母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从医。

    本报曾举办过“好医生好护士”的大型评选活动,其间顺带做了一个调查: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从医,有一部分医生、护士表示:坚决不同意。

    D 破题 医生培养要“精英化”

    那究竟该如何改变大量医学毕业生流失、农村医疗人才不足的现状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医改专家李玲、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人才要“精英化”培养。“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其最终产品是治病救人的医生。既然用大笔投入来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医学生,为什么不集中力量,培养一批生源好、水平高、乐于奉献的卓越医生呢?”李玲认为,医学教育每年应有计划地甄选医学生。

    而青大医学院的王守彪教授也认为,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医院院校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医学院过度招生,精英化培养人才确实是需要走的路子。另外之所以毕业生愿意扎堆大医院,还是因为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的,“如果乡镇医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保障超过大医院的话,招揽人才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记者 尚青龙)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