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还是不卖?我现在骑虎难下,卖掉亏损更大,不卖血流不止。”望着这排华丽的房屋,有着七八年炒房经历的张鸣,在两年时间里犹如从天堂坠入地狱。
这是国内某知名财经媒体近日刊发的一篇关于温州炒房团报道的开篇语,文中说道,“温州炒房团”在本轮房地产调控中有可能全军覆没,新建商品房比最高价时已下跌百分之三四十,炒房者即便现在把房子卖出去,也已经资不抵债。该报道一出,温州炒房团再次成为人
人物 炒了6年房 差点被套牢 2004年 首次投资尝到甜头
徐瑞强(化名)在温州路五金市场开了家五金店,他从温州来青已有12年了,“当年光想着埋头赚钱养家,根本没敢想买房子的事。”徐瑞强说,2004年家里几个亲戚一起来青岛旅游,玩了两天后竟然提起要去看房,其中两个亲戚当场就分别买下了一套房。“这次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后来一打听老家那边已经有好多人到外地去买房,但来青岛的极少。”徐瑞强说。渐渐地徐瑞强也加入到购房大军。“其实我们并不是对楼市了解多少,只是感觉青岛这么美丽的一个城市,将来房价肯定便宜不了,都是打着做长期投资的计划。”作为一名非职业炒房客,徐瑞强当时认为能够看到海的房子就是海景房,就选择了离自己店铺不远的辽宁路科技广场作为了第一个投资对象,他带着8名亲友一口气拿下科技广场十多套住宅,“那个时候科技广场的房价你知道才多少钱?一平方米刚过3000元!”徐瑞强说,第二年就涨了将近1000元/平方米,第一次投资就让他们尝到了炒房的甜头,老家的亲友一个劲儿地催他在青岛代购房产,后来类似的“购房游”他又组织了不下10次。
2008年 最低谷时大赚一笔
让徐瑞强印象最深的还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那时候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很差,房地产市场更是如此,房价一落千丈,但越是价格洼地,温州人越是出手大方。“那年实体经济基本上没法做了,手里的钱也不能干放着,眼见着房价大幅下降,我们就想赌一把。”徐瑞强说,当年崂山区汽车东站附近好几个新盘从八九千元直降到五六千元,每平方米相当于降了3000元,一套90平方米的套二房不到50万元,市南区田家花园周边的二手房也只要七八千元,见此情况,徐瑞强带领着他的亲友团再次大举入手崂山区、市南区的中档盘,8个人共砸下了近一千万元资金,买了15套房。仅仅过了一年半,8人手里的15套房子全部翻了一番。
2010年 果断出货顺利逃脱
到2010年六七月份时,徐瑞强感到情况不太好,“说实在的,当时看到新都心那片几个盘价格一路疯炒,所有人都在盯着房子,每个盘都要靠抢,每个盘都号称‘日光盘’时,我们挺害怕的,预感会有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所以我们抓紧时间把那些房子都卖了。”徐瑞强说,到了当年年底限购令出台,各地方政府也紧随其后出台细则,楼市瞬间进入冰封期。
如今徐瑞强仍然在温州路经营五金生意,他非常庆幸自己在楼市调控前顺利逃脱,更庆幸自己在房价飞涨、日进斗金之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业,否则这两年他就要 “失业”了。这两年来,他没再买过房。
徐瑞强说,温州人在青岛炒房的还是少数,而且不像在北京、上海那样出手阔绰,他们大多是自己手里的钱,并非是从民间借贷或全村集资等融资而来,没有利息负担。
业内分析 温州炒房团在青没成大气候 温州人嫌青岛房贵
“在我印象中,温州炒房团来青岛还真的不算多,而且没有成大气候,不像其他城市动辄出现‘一口气买下整层或整个单元’这样劲爆的消息。”青岛房地产经理人俱乐部常务副秘书长龙江回忆说,“2004年温州晚报组织了一个温州人来青看房团,在组织来青之前报社邀请我到温州去提前做一次演讲,讲讲青岛的区位优势和楼市发展什么的,我讲了半天,感觉在座的人兴趣不大,没一个提问的,最后组团来的人数量还可以,但真正出手也就三五个人,而且集中在黄岛开发区,买了天泰阳光海岸几套房,那时天泰这个项目是黄岛品质最高的一个盘,温州人一下车转了一圈接着就下单,眼光确实非常独到,直到如今这个小区也是黄岛最具代表性而且是周边房价最高的一个小区。”
此后,龙江运作澳门花园项目时也组织过一个温州看房团来青“踩盘”,但收效不大。“反倒是我在连云港操盘项目时,买房的温州人挺多,因为那边确实是价格洼地,而青岛这两年涨势太快。”龙江说,“如果要论来青的异地炒房客中哪儿的最多,我感觉还是东北的多,开发区、胶南好多小区几乎都是东北人,刚一进小区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东北呢,满耳听到的都是东北话。其次就是山西、陕西地区的煤老板,然后是山东省内的东营、枣庄等地,当然本土炒房的也占了较大比例。”
来青炒房的东北人更多
开发区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云来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他说,前几年西海岸的开发商打着海景房的名义到异地促销,所以吸引了很多东北及内陆地区的人过来投资,还有养老的。温州人炒房客与东北三省、山西、河北等地的炒房客没法比,而且温州人投资炒房比较分散,很难做统计。而东北三省、河北等地来青投资的,相对比较集中,如河北邯郸有一批人在天泰阳光海岸、海湾新城买了房,有的一人同时买好几套,凤凰城小区则是山西投资客的集中地,导致部分小区出现空置率较高的局面。
但自从去年开始,这样的投资炒房客几乎销声匿迹了。“现在不光是异地购房贷款受限制,就连异地购房的资格也管得严了,所以我们就不大到青岛来买房子了。”温州投资客王先生说。
炒房客出手更谨慎
“其实不光是温州炒房客,其他省份以及青岛本地的炒房客也都变得谨小慎微。”太平洋房屋五四广场店区域经理牛庆涛说,不过据他观察,距离限购令颁布已经一年半了,当前楼市略有抬头,他此前接触的投资炒房客又开始四处看房了,但因为受到限购令对购房资格的限制,他们出手都格外理智。与此前热衷炒市南前海二手豪宅不同的是,他们现在只看新盘。“4年前太平洋中心房价才1.1万元/平方米,2010年翻了一番,达到2.2万元/平方米,燕岛国际也从2.5万元/平方米涨到了4万元/平方米,但这一年没涨反倒有小幅回落。香港路北侧的新贵都小区多层住宅今年以来感觉有抛售的嫌疑,往年小区一年大概有10套左右往外卖,但今年光上半年就有20套左右往外卖,但并不好卖,估计是投资客见房产税可能试点,因此集中出手。而市南沿海的万丽海景、华润悦府等新盘却受到极大追捧,一是资源稀缺,二是受调控影响,开发商的一期开盘价实惠,因此受到一些长期投资的客户青睐。”
新闻背景 全民炒房现恶果
温州炒房团是一个符号。本世纪初,由于当时房价基数比较低,又加上银行贷款比较宽松,很多温州人组团去全国各地买房,于是出现了“全民炒房”的盛况。
温州炒房团出名是2009年。在防通胀气氛中,温州房价先于全国开始飙涨,且一直持续到2010年底。其间,温州炒房者几乎陷入疯狂状态,期房外加价几百万元司空见惯。在2009—2010年这轮房价高涨中,温州炒房客主要由50%的企业主、20%的专业炒家,还有30%的官员和跟风者组成。对此,多数炒家和中介人士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企业主、专业炒家无疑是这轮炒房的 “主力军”。高峰时,有些炒房者一年至少交易几十套。
“分水岭”出现在2011年,“限购令”等房地产调控政策迭出,众多高位介入的温州炒房者开始套牢。之前温州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资金,一部分通过企业、炒房者流入房地产市场。开发商高息融资建房,炒家高息借款炒房,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
据估计,去年7月温州直接或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资金至少占贷款总量的1/3,而且50%以上的贷款以房地产作为抵押保全品。企业主炒房,主要靠的是高利贷。某商业银行甚至出现最高月息1.2分多,民间借贷月息三四分也颇为平常,企业不可能把这个融资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高比例融资,过度房产炒作,在房产调控、民间借贷危机中,温州炒房者的厄运随之而来。(记者 孙静芳 摄影 记者 王建亮)
上一篇:进啤酒城不可错过7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