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据中国著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发布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68.17%海归对于月薪的期待在3000至8000元,超七成企业HR或者管理人士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
通过智联招聘首页进行的在线调研方式,来自全国10648名职场人参与了调查,其中海归占调查人数的88.66%。其中海外进修2-3年的海归占到总人数的38.99%。
一、海归海外进修金融/财会
方向居首,超六成海归有过海外工作或实习经历
参与智联招聘此次调查的海归中,33.88%的海归进修的专业为金融/财会,其次是管理/人力资源类专业,达到23.55%,海归其他的主要进修专业分别为市场/营销方向(17.68%)、语言/教育方向(13.78%)和公关/传媒方向(4.86%)等。
智联招聘此次调查显示,65.52%的海归表示在留学期间有过工作或实习经历。
在有实习经历的海归中,49.57%的海归在海外进修期间实习工作的方向与自己的专业一致,而50.43%的海归表示自己的实习工作与专业没有关系,只是“粗打工”。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60.54%的海归在海外留学期间的工作或实习持续的时间多集中在1年以内,其中实习在2个月及以下的为23.89%,2—6个月的为19.36%,6个月到一年的为17.29%。39.46%的海归实习或工作超过1年。
二、回国后,个人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受海归关注,外企最受海归青睐。
1.66.31%的海归就业方向与专业保持一致
数据显示,仅 47.69%的海归已经做好奋战职场的准备,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
在已回国就业的海归中,66.31%的海归从事的工作与海外进修专业相关,工作与海外进修专业毫无关系的海归为7.46%,26.23%的海归表示自己的工作与海外进修专业不一致。
2.除个人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外,海归更看重企业知名度与企业文化。
数据显示,回国选择就业公司时,海归最首先关注个人发展空间(44.59%)和公司的薪酬福利待遇(44.50%),另外知名公司品牌(27.35%)、企业文化氛围(19.31%)和企业性质(17.51%)也是海归回国选择单位时关注的主要因素。(本题为多选)
回国工作时,30.38%的海归青睐外商独自企业,22.97%的海归偏好中外合资企业,9.31%的海归觉得国企也是个不错的地方,另有20.44%的海归不在乎工作单位的性质,表示可以随遇而安。
另外,智联招聘调查显示68.17%海归对于月薪的期待在3000至8000元,其中,33.65%的海归期望月薪为3000—5000元(含5000元),34.52%的海归期望月薪在5000—8000元(含8000元)。期望月薪在8000-12000元(含12000元)的海归占比16.31%,期望月薪在12000元以上的海归占比11.58%,调查中只有3.94%的海归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下。
三、专业和创新是海归就业的优势,定位困难是海归就业的最大阻碍。
1.专业技能型和创新型海归期望值高
智联招聘调查显示,有44.03%的人认为专业技能型海归会比较抢手,其次是创新型海归,达到36.63%,认为团队人才和创业型人才会抢手的比例分别为14.13%和5.21%。
2.定位困难是海归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联招聘此次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55.15%)认为“高不成,低不就”的模糊定位是海归就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另外工作环境不如人意(15.78%),福利待遇与国外的巨大差距(13.14%),心态的问题(12.12%)以及个人能力得不到展示(9.55%)也是海归就业面临的问题。(本题为多选)
调查中,47.23%的认为留学有利于就业和找工作的,只有15.54%的认为留学对找工作没有帮助,37.23%的人表示要视情况而定。
3.超七成企业HR或者管理人士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海归开阔的视野最受他们欣赏 当企业的HR或者管理人士在招聘是否会优先考虑海归时,66.12%的人表示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25.91%的人表示比较青睐海归,而不喜欢海归的HR和管理阶层为7.97%。
另外,智联招聘也通过数据发现,他们喜欢海归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国际化视野更加开阔(46.78%),另外思维活跃(19.54%)、外语水平高(17.61%)以及适应能力强(16.07%)也是企业招聘人士偏好海归的原因。
而他们不喜欢海归的原因中,好高骛远居首,占比42.17%,容易跳槽不稳定(33.38%)、盲目自信(20.70%)也是他们不喜欢海归的主要原因,也有3.75%的人认为海归团队协作能力差。
在海归就业注意事项上,智联招聘CEO郭盛表示,首先海归应尽快适应本土环境,海归在国内的工作经验较少,脱离国内环境的时间又比较长,因此适应本土环境是首要工作。其次是摆正心态,给自己定一个合理预期,出国留学是一项投资,但融入本土适应环境后,才是考虑“投资回报”的时刻。第三,初期求职目标不宜定的过高,要注重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工作能力。第四,凸显优势,清楚认知自身劣势并积极控制和改变,提升综合竞争力。
上一篇:建一流地铁 造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