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温州人来青掘金打造眼镜王国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7-22 08:13:37 字号:TT

    小小一副眼镜看似不起眼,但你知道岛城眼镜市场一年的销售额是多少吗?答案是1.5亿元!其中至少有七成的市场份额被约为200人的“温州眼镜帮”拿下 。记者近日采访获悉 ,上世纪80年代 ,温州眼镜商就来到青岛“拓荒”,在攫取第一桶金后,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更为赚钱的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领域,而靠之起家的眼镜产业,则移交给“ 温州太太团”打理。

    经历 来青二十多年开过12家眼镜店

    岛城眼镜行业从业人员多为温州人。据了解,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温州瑞安一个叫马屿的镇子里,镇上的人们就开始从事眼镜制造,这个镇子里的许多年轻人,先后从当地一个个眼镜厂走向全国,成为各地的眼镜批发商。在青岛眼镜行业闯荡多年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我18岁高中毕业后,进了马屿一家眼镜加工厂工作。”李先生告诉记者,温州人挣钱的方式比较特别,总是一个地方专门做一样产品,他的家乡马屿盛产眼镜,他长大后,自然而然就到眼镜厂上班了。

    “在工厂干了3年后,我的一个师傅辞掉工作开眼镜店,我也跟着出来和他一起干。干了一年多后,自己学会了怎么做眼镜生意,正好我表哥的一个战友在青岛做眼镜生意,1988年,我就来‘投奔’他了。”李先生说,当时“温州眼镜帮”都是这么一个模式,一名师傅带几个徒弟做生意,徒弟学成后就到外地闯荡,开拓新的市场。“我到青岛后先跟着他干了一段时间,1989年,我在中山路承包了一个摊位,开始自己干。1992年,我开了第一个店,从此收入明显增加了。”李先生说,在开店之前,一年也就能赚两三千元。

    经过20多年的拼博,如今,李先生已在青岛建立了自己的眼镜产业“小王国”。“多的时候我同时开了12家店,员工有七八十人,后来根据各店面的盈利情况,我砍掉一些盈利能力不高的店面,现在保留了6家位于闹市的店面。即便如此,我的眼镜店数量在青岛算是数得着的,年营业额也名列前茅。”李先生说,与有的眼镜店为了降低成本选址喜好偏僻之地不同,温州的眼镜商人大多喜欢在中心商业区的黄金地段开店,以高投资获取更多的客源。以温州人经营的一家位于香港路的眼镜店为例,其总营业面积600多平方米,每年房租约200万元,而该店仅设备、进货投资就接近200万元。

    “目前岛城知名的眼镜店品牌,多数是温州人打造的。”岛城一位温州眼镜商人说,温州眼镜帮已不是二十年前的眼镜小经销商了,手头有钱后,温州人就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不仅在青岛,在济南、沈阳等城市,知名眼镜品牌也多是温州人打造的。”李先生说。

    竞争 三大“眼镜帮”,岛城共逐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温州眼镜帮’的黄金时期,眼镜业几乎是我们温州人的天下。当时商品比较紧俏,市场需求大,利润率都比较高。”李先生说,那时候成本价为 10元一副的眼镜,从温州进货到青岛,卖到30元很轻松,利润率高达200%甚至300%。

    说起当时的成功生意经,李先生特别强调“吃苦”二字:“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的人很少,只要吃苦就能赚钱,不用讲什么策略。而温州人恰恰特别能吃苦,老乡间也互相提携,因此‘温州眼镜帮’在青岛发展得很顺利,许多在青岛的温州人靠卖眼镜都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

    2002年以后,在青岛的外地眼镜商家逐渐增多,“江西眼镜帮”、“丹阳眼镜帮”等陆续杀入青岛市场,眼镜行业的利润大幅缩水。“商家多了,竞争压力增大,大家互相压价 ,使眼镜行业的利润大幅下滑。”李先生给记者算了笔账:“2002年,台东一家150平方米的门头房,一年的房租为40万元左右,一个员工的月工资为 800元。现在同样面积的商品房,年租金要130万元 ,员工的月工资至少要2000多元。看上去眼镜卖得挺贵,但支出各项费用后,眼镜行业已变成薄利行业。一年算下来,即使经营得好,一家眼镜店的利润也不会超过20%。”李先生说。

    青岛温州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林峰也告诉记者,如今眼镜行业的进入门槛比以前高很多,“首先是验光配镜设备,一个店至少要投入几十万元 ;再就是眼镜店要求员工素质比较高,懂术语,一般人不愿意干,招人也难。”不过,林峰认为,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不断成熟,“温州眼镜帮”的品牌效应逐渐得到了认可。

    尽管如此,“温州眼镜帮”仍然在青岛眼镜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林峰说,目前青岛市场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眼镜店,其中70多家是温州人在经营,整个青岛市眼镜产业一年的销售额大约为 1.5亿元,“温州眼镜帮”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亿元。

    转型 老板娘看店,老板投身地产

    眼镜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温州眼镜帮”也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林峰说,“温州眼镜帮”已从出售温州当地产的眼镜品牌,转向销售国内和世界的顶级品牌,“从世界光学领袖卡尔蔡司 ,到上海唯尊、上海尊贵视界眼镜,再到深圳极致眼镜、北京新时代眼镜等,国内外眼镜龙头企业的产品温州人都在做。好的产品就是好,像CK 、宝姿、Prada、雷朋等国际大牌眼镜,已逐渐得到认可。”

    与此同时,因为眼镜行业利润已经比较低了,林峰告诉记者,目前“温州眼镜帮”的生意基本上都是“温州太太团”在打理,“男人则抽身做更赚钱的生意去了”。

    紫光眼镜的负责人胡则良也说,现在青岛的几家紫光眼镜店,都是他的妻子蔡晓芬在打理,他一个月也去不了店里几次。“资本永不眠,温州商人的资本尤其如此,哪个领域热,就投资哪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眼镜店的经营模式早已成熟,温州商人都讲究资源利用最大化,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当然不可能一家人全部放在眼镜店上,媳妇一个人管理就足够了。”胡则良说。

    林峰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闯荡青岛的温州眼镜商人,如今早已不靠实体店吃饭了,积累资金之后,纷纷转投到房地产、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更赚钱的行业”。

    “紫光眼镜的老总胡则良先生现在忙着跑北京、合肥等地,参与当地一些步行街改造项目。我今天刚收到一个温州朋友送来的请柬,这位朋友要开一家典当行,光注册资金就一个亿 。”林峰说,“温州眼镜帮”的视野不会停留在一个行业上甚至一座城市里,“就像潮水一样,哪里有好的项目,哪里能赚到钱,他们就涌向哪里”。

    ■记者手记

    脑子活肯吃苦成就“温州精神”

    印象中的温州人,往往都很有个性,他们不认命、不服输,他们特别推崇这样一句话:“三分靠天定,七分靠打拼。”商圈里也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也会出现温州人。”时势造英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温州人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创造出了人人皆知的现代版财富神话。

    目前在青岛创业的温州人已达到5万多人,注册登记企业和个体户超过1万多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由温州人带来的“温州经济”已经在青岛崭露头角。如今,温州人经营的五金机电、水暖阀门、陶瓷建材等行业,已占据岛城半壁江山;服装、鞋帽等生意更是遍布齐鲁大地;电子通讯、珠宝、房地产、汽配等各个行业年销售额突破十几亿元。

    温州人推崇强者并尊重强者。“如果成立一个行业协会,行业里做得最好的那个人,往往会被大伙推为会长,因为人家做得比你好,自然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一位温州商人说。另外,有些地方的同行喜欢“窝里斗”,温州商人则不然,他们推崇合作,寻求共赢之道。而温州商人确实尝到了“抱团”的甜头:10年前,青岛市温州商会成立后,各行业的温州商人聚在一起,共享赚钱信息,通过投资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我们借助商会的力量,前几年成立了担保公司,还有一些老乡进军地产界,赚取了非常高的收益。”林峰说。只要是赚钱的项目,温州人会一呼百应,因此,在一个个行业,温州人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和获益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许多人说温州人具有与生俱来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其实这都是环境决定的,温州人的经验都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摸爬滚打而来的。”林峰说,温州当地人多地少,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温州人要比其他地方的人思考得更多,“或许正因如此,温州人总是能捕捉到财富增值的先机”。

    ■名片 温州太太团

    说起大名鼎鼎的温州商人,就不能不提“ 温州太太团”这同样富有传奇性的一个群体。

    从20多年前标着“温州制造”的小商品奔向全国各地至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温州商人的财富神话里,温州女性们在抒写着同样的传奇:她们或与丈夫一起打拼,或独立开公司,或购房,或炒股票、炒基金、炒债券、炒棉花、炒煤气……她们炒一切能够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东西,她们和男人们一样气势磅礴,精于投资。2006年11月25日,一个名叫“太太理财团”的投资组织在温州成立,成员锁定温州投资团的女性成员以及男性成员的家属。而在两年前,这个团体就有了它的雏形——2004年,温州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性投资团体“温州太太购房团”,她们南征北战,收益空前,也曾经涉足青岛房地产,时至今日,仍令不少青岛人印象深刻。(杨冰 肖良华)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