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青岛最早万元户村渔民变民工 1年赚2万渔船变废柴

来源:大众网-- 2012-07-17 09:29:18 字号:TT

青岛最早万元户村渔民变民工 无鱼可捕渔船变废柴

    休渔期偷渔被查不仅罚款还可能被扣船,可不偷渔休渔期渔民又在忙啥呢?近日,记者探访青岛即墨田横镇目前最大的小渔村山东头。靠海吃海,三面环海的小村子祖辈打渔为生。如果时间退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村子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不仅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而且还买来了摩托车。可近海渔业资源的迅速匮乏,让渔民们过上了“民工”的日子,趁着休渔期,渔民们纷纷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所幸的是,渔民们已开始尝到

休渔的甜头,渐渐恢复的渔业资源让渔民看到希望。所以他们仍在坚守,并自发进行监督,保护鱼子鱼孙免受伤害。

    A 曾经全镇最早的万元户诞生在这

    说起村里的打渔能手,从20岁就开始跟着父亲打渔的王加秋绝对是个高手。常年在海上的生活把他皮肤晒得黝黑,他个头不高但因为健壮显得很魁梧。站在村前的桥头,他看着自己拖上岸的渔船,休渔了要先把渔船拖上岸、晒干,好进行修补。修船、补网,王加秋说,这是休渔期渔民最主要的两项工作。

    田横镇三面环海,而山东头村更是临海而建。俗话说,靠海吃海,村子里的人也是祖祖辈辈打渔为生。把时间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村子无疑是令周边其他村村民羡慕的。王加秋回忆说,差不多从1985年开始到1995年这十年的时间是小渔村最辉煌的,那时候出海打渔,一早走傍晚归,一天就能打上千斤的海货,三四两重的大虾一船就能打回上千只。“那时候价格便宜,十五斤重的鱼也就几元一斤,不过量大,收入也就好。”王加秋说,那时候一个工厂正式职工的工资也就每月二三十元,可渔民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六七千元,“当时都说‘万元户’,我们村里很早就有了。”

    对于当时的辉煌,村民不愿多说。详问之下才了解,原来当时镇上出过一个即墨市的首富,父母被不法分子绑架过,所以村里的“有钱人”就养成了低调的性格。不过,村书记王丛善说,在那个年代整个镇上最富裕的就算是渔民了。

    有了钱盖二层小楼、买摩托车,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都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绝对是让人眼馋的,于是渔船越买越多、渔民也是越来越多。

    王丛善说,村里一共近500户,除了家里没有劳动力的,几乎家家都打渔。打渔是个重体力活,一条船少说也得三四个人,不少外村的亲戚、朋友都过来凑伙一块出海。

    打渔火到什么程度?王丛善给举了个例子说,在当时一些民办教师都辞职不干了,跟亲戚一块下海打渔,“现在后悔也没用了。”

    提起当时壮观的场面,王加秋也说,最多的时候村里一共360多艘船,三四十马力的、十多马力的大船小船都有,当时一靠岸,浩浩荡荡能排成一大排。

    B 无鱼可捕,部分渔船变废柴

    过度的捕捞让近海的渔业资源迅速锐减,山东头这个小渔村也难以幸免,从2000年开始,能够打到的鱼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个头也是越来越小,而最困难的时候发生在2005年左右。

    打渔成本增加了,可是能打到的海货越来越少,王加秋摇摇头,无奈地说,人工费、油费都在一个劲地长,虽说海货的价格也在上涨,可是一船回来能打到的大鱼小虾的量太少,所以收入也在一个劲地下降。“打不到海货,价格再贵也没用,你没东西卖啊!”

    王加秋指着停泊在港内的船说,他们村的船马力最大的就是40马力,出海都是一天来回、跑不了太远,所以近海渔业资源的减少对他们影响尤为厉害。最好的时候一条船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后来降到三五万元,现在更是低了。

    越来越薄的利润让一些渔民难以坚持,从最开始全民打渔,到后来渔民数量也是在锐减。“不少人卖了船出去打工了,有的小船没人要泡在水里也变成废柴。”王丛善说,现在村里只剩半数家庭仍在坚持打渔。

    田横镇渔业办公室的陈主任说,他们镇现在还有30多个村子有渔船出海,最多的时候渔船达到3000多艘,现在三分之一的渔船都已经报废了,而山东头村虽然减少也很多,但现在是渔船、渔民最多的一个村。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