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送修车,店家摇钱树——揭秘汽修行业坑蒙“三大陷阱” 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多,汽车修理店也如雨后春笋,车主与汽修店的纠纷亦层出不穷。新华社记者近日在重庆调查发现,由于行业监管不善,不良商家诚信缺失,一些汽车修理店把客户送修的汽车当成了摇钱树,恶意给消费者设下“消费陷阱”,严重影响了消费者权益和汽车修理行业本身的发展。 坑蒙“三大陷阱”令人防不胜防 重庆渝北区一汽车修理厂老板吴军从事汽车修理行业10余年,对汽车修理行业了如指掌。深感汽车修理行业混乱的他向记者证实了普遍存在的行业乱象,并向记者透露了汽车修理厂的坑蒙“三大陷阱”。 一是“以次充好”。这又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假乱真,即以仿品当作原配件出售;另一种是以旧充新,即以旧配件当作新配件出售。 据吴军介绍,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汽车修理厂也遍地开花,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争夺顾客,一些修理厂相互压价。修车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工时费和材料费。工时费基本赚不到钱,主要是通过配件赚钱。一个大配件可赚翻倍的钱,一个小配件可赚数十倍的钱。 “一个普通车型的方向机,原装的进价3000多元,而高仿的只要1000多元;普通的刹车片原装的进价200多元,而高仿的只要80元。一些修理厂为了赚取真假配件价差,卖的是高仿配件,收费却是按原配件。”吴军说。 吴军还告诉记者,一些汽车修理厂还拿报废车上的旧零件充当新配件使用。这种情况主要是修理高端车时,因为高端车原配件价格更高,所以这种“以旧充新”的利润空间更大。 二是“偷梁换柱”,即将没有损坏的原配件偷偷换成仿品或者旧配件,将拆下来的原配件高价卖给其他车主。 吴军告诉记者,一些汽车修理厂还将完好无损的汽车原配件拆下,换成仿品,而车主在取车时,往往只关注被修理的部分,且被换的零件多为非关键部位,因此这条骗术经常能够得逞。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这种‘偷梁换柱’骗术早晚要被车主发现,因此一些修理厂为了规避风险,多用于过路客身上,宰一次是一次。另外,一些没有任何资质的修理厂,因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常用这种方法。”吴军说。 三是“漫天要价”,即不着边际地叫高修理费用,等待消费者来还价,在消费者获得打折满足感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将钱赚到。 吴军称,汽车修理在埋单环节也陷阱密布。目前,只有一类资质的修理店明码标价收费,而二类和三类修理厂都没按标准收费。讨价还价成为车主和修理厂的必要环节,一些修理厂往往漫天要价,车主一不小心就会走入设好的陷阱。 “一般情况下,修理店报价往往比配件进价高30%-50%左右,并在此基础上给消费者适当的折扣。一些修理店为了提升利润空间,先提高报价,再进行打折。表面折扣可能更低,实际赚得更多。”吴军说,一些汽修厂还把“小病当成大病医”,故意夸大车子存在的问题,一些不懂行的车主,出于爱车心切,往往心甘情愿地掏了腰包。 汽修行业成为消费纠纷、投诉“重灾区” 记者从重庆市运管部门获悉,在去年的汽修市场清理过程中,该部门查处无证经营955户,越类维修176户,不规范作业、经营近500户,查处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的案件也逐年增多。 据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部主任喻军介绍,目前汽修行业成为消费纠纷、投诉“重灾区”。近年来汽车维修投诉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去年重庆相关投诉达800余件,今年预计将超过1000余件。汽车维修行业因专业性较强,侵权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消费者权益有效保护难度很大。 专家呼吁加强监管 让不良商家“无计可施” 汽修行业乱象丛生,不但影响了行业信誉,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生命,一些专家呼吁对汽修行业加强监管。 据重庆市运管局维修处处长钟彬介绍,重庆目前共有维修企业近9000家,其中一二类维修企业约1900家。由于维修市场开放程度高,准入门槛低,企业维修质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质量、服务方面的投诉呈上升趋势,“由于当前汽修企业过多,且良莠不齐,主管部门很难实现全面监管,这导致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称,不良商家之所以敢置车主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在于风险小、回报大。要解决这种情况,必须加大监管力度,让不良商家“得不偿失”。 “首先,主管部门应当加大检查力度,不能让不良商家感觉‘逍遥法外’;其次,应当健全消费投诉处理机制,汽车修理涉及生命安全,将这类的投诉从速从简从重处理,鼓励车主举报投诉;再次,政府主管部门毕竟人力、物力、精力有限,不可能将数量庞大的汽车修理店全部纳于监管之下,可借鉴国外组建社会组织参与监管,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王安白说。(记者 韩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