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
经过两天的故障排除和维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今天(22日)清晨五点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第三次下潜最大深度定于6960米左右,并严格按照下潜计划继续对有关技术指标进行考核,同时对前两次下潜试验中的故障排除与改进情况进行验证,确保潜水器各系统、设备正常工作,为7000米深度下潜试验做好准备。
位于国家海洋局的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路基保障中心是海试后方技
今天上午,海上天气很好,下潜过程相当顺利。路基保障中心不断接到来自现场指挥部的最新报告,蛟龙号下潜深度不断刷新。北京时间5时13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布放入水。7点53分,下潜深度已经突破5000米。8点53分,完成坐底,下潜深度达到6953米。目前,正在进行海底作业,设备和人员一切正常。
今天下潜的目的地选择的正是上一次也就是第二次下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坐底的地点。为了能准确地到达这个地点,蛟龙号选择入水点非常关键,选准入水的地方,才能达到想要去的目的地。蛟龙号怎样才能准确找到海底目标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对此进行了解答。
徐芑南:蛟龙号还能对水下指定目标进行探查。为了能尽快找到水下目标,潜水器在海底开始下潜的位置很重要。它要根据水下海流的流向和流速来决定的,使得潜水器到达海底时尽量接近目标,然后根据超短基线定位声纳和多普勒测速声纳提供的信息,通过推力器三维运动的控制,使得潜水器逐步逼近目标。
关于“蛟龙号”
由于认识到载人潜水器对海洋科学的价值,中国在“十五”期间开始研究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2010年和2011年相继突破3000米和5000米两道“关口”后,于2012年6月3日“搭乘”“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从江苏江阴苏南码头起航,开始7000米级海试。在“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结束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给出了“蛟龙”号在这一年里进行的主要改进:“蛟龙”号头部的水下灯进行了重新的布局,潜水器上搭载的高清晰视频系统和信息传输设备也得到升级,从而使潜航员在水下科研过程中拍摄的图像更加清晰。
“蛟龙”号一共会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进行6次循序渐进的下潜。6月15日第一次海试,旨在验证并超过5000米级海试中5188米的记录,在正午时分达到6671米后踏上归程。按照原定计划,第二、三、四次下潜,“蛟龙”号的深度会达到大约6500米,但不会超过7000米,以重复验证潜水器在6000米级深度下的功能与性能。直到第五次下潜,“蛟龙”号才会冲击7000米的深度。
完成7000米海试的“蛟龙”号,将会被安放在青岛,正式开始为科研工作服务。它可以前往世界上99.8%的海域,承担海底资源勘测、资源开采施工和水下救援等工作。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纬11 °20,东经142°11.5;即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其北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这条海沟的形成据估计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