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集中的第三过洞相邻的两个过洞,发现了封门痕迹。图为百戏俑坑挖掘现场。
随着对百戏俑坑发掘的深入,坑内“封门”首次显露痕迹。虽然“封门”早已被大火烧毁,但在第一、第二两个过洞西端,还是发现了明显的“封门”嵌入痕迹。
百戏俑坑随处可见火烧痕迹
6月9日,第三次兵马俑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在百戏俑坑第三过洞,出土了30多个陶俑,其中有28个不着上衣、不穿盔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一个无头俑达2.2米高,脚掌奇大,要穿54码的鞋。这些陶俑的出土验证了之前的推断,他们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
去年,考古人员在对百戏俑坑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百戏俑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从南到北并列着三个过洞,东西长为40米。在这里,随处可见火烧痕迹,其中红色是火烧土留下的痕迹,黑色是棚木烧过后的痕迹。
据了解,第三过洞是集中发现陶俑的地方,其中横七竖八躺着许多陶俑残段,目前仍在陆续清理中。
坑内两道封门已被烧毁
本周,考古人员在对第一、第二过洞进行发掘时,就在两个过洞的西端,发现了“封门”的痕迹。“封门”是建筑需要,用来封堵过洞。百戏俑坑考古领队张卫星告诉记者,封门其实就是由方木一层层垒起来的,过程有点像“砌砖”,最终,建成约两米高的“封门”。目前,这两处“封门”经焚烧后,已经看不到方木,但是一层层方木嵌入的痕迹还在。
目前所发现的秦始皇帝陵180个陪葬坑,有12个陪葬坑被大火烧过,在兵马俑坑等陪葬坑内也发现过封门。此外,百戏俑坑与兵马俑坑等陪葬坑一样,都是方木构建立柱与顶部的棚木层。虽然百戏俑坑已被焚烧,但是仍能看到有木质从两端伸入坑体形成一个门式形状。
考古人员正在百戏俑坑进行挖掘。
秦陵内城发现99座葬墓
推断:秦始皇后妃中未生子者都要陪葬
无论是兵马俑坑还是百戏俑坑,都是秦始皇帝陵很小一部分。昨日,记者获悉,考古人员在对秦始皇帝陵内城西北部1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勘测推断,这里可能是祭祀建筑区。此外,内城还发现了99座墓葬,可能是秦始皇后妃陪葬墓。
目前考古人员发现,秦始皇帝陵的结构是由内外两个城和10个城门组成。城门分布位置也已探明。内城封土的北侧,有大量建筑遗址和陪葬坑。
考古人员在对一处17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进行了勘探,这个面积相当于故宫面积的五分之一多。据悉,这处建筑遗址位于内城西北部,南北长670米,东西宽220米。随后根据文献研究,推断该区域可能是祭祀建筑,这是礼仪上非常重要的一处建筑群。
就在这处建筑遗址的东边,又发现了99座墓葬。它们布局整齐,排列密集、朝向统一。南北排布了八九列,墓道全都对着封土。这些陪葬墓主人是谁?考古人员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找到了答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意思是秦二世在提到秦始皇时说,秦始皇的后妃中没有生儿子的都要陪葬,死了不少人。因此,考古人员推断这些密集排列的墓葬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后妃的陪葬墓。
记者获悉,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目前有了更具体规划。2010年到2015年间,全面系统勘探陵园遗址,解决陵园形制、布局等问题。远期是2016年到2020年,调查陵园内还没有勘探的区域。
热点解读
为啥陶俑大多出土在第三过洞?
在百戏俑坑内,为什么第一、第二过洞有封门,而第三过洞就没有呢?百戏俑坑考古领队张卫星表示,第三过洞发掘中没有发现门道,所以无封门。在第一与第二过洞两端都有斜坡式门道,最终在这两个过洞的西端,门道与坑体连接的地方,发现了明确的界限——封门。
考古人员推断,之所以百戏俑坑大量陶俑出土都集中在第三过洞,可能恰恰因为其没有封门,过洞没被封堵,所以烧起来还不严重,大量陶俑幸运保留下来。据悉,新发现的“封门”痕迹,为研究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焚烧现象提供了最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