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建筑业是一类粗放式管理的行业。成堆的钢筋水泥,轰鸣的搅拌车充斥着工地,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让建筑工人的脚步越发沉重。这是很多工地真实写照,就在这样沉重的脚步声中,已经走过60年历程的青建科技人员不懈努力,在科技创新、应用的土地上,解放生产力,拒绝高能耗,抒写了一篇篇铿锵有力的精彩华章。
科技创新解放人的双手
在五十年代青建创立初期,建筑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生产资料也非常匮乏。在这样的条件下,除了传统的人力,我们的工地上还能有什么力量来依靠?
当年的青建人没有怨天尤人,开动脑筋研究应用新技术,在企业创业初期就不断运用新技术来解放工人的双手。如发明的水平导轨和电动送砖机,让工人们从肩挑手提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青建的工人们还善于研究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1953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开采过程中,要采下的石料重达123吨,还没有配备现代化施工机械的青建人创新办法,将100把钢楔子砸进石料的两边,沿着石料的边缘再开两道石槽,然后把千斤顶放进石槽,施加顶力,终于石料从岩体上剥离出来,保障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顺利完工。
六、七十年代,青建开始应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如使用预应力冷拔钢丝空心板及粗钢筋预应力的混凝土屋架;应用干硬性混凝土及实碾矿渣作为替代品节约水泥等,不断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
让钢筋水泥成为艺术精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市场开拓的尖兵。进入八十年代,青建的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发展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技术。
如1979年开工的黄海饭店,是当时全国高层建筑的“第三高”,也是长江以北的最高建筑,就是因为青建在青岛率先研发应用了现浇大模板及外挂、内浇的施工工艺,方能创立出这样的纪录。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可以说让建筑成为了一个个艺术精品,1979年竣工的汇泉宾馆,1982年建成黄海饭店,至今仍是青岛最受欢迎的高星级酒店。
在承建青岛啤酒厂大麦筒仓的工程中,青建技术人员反复计算、模拟,上千个数值全部用手工计算得出,最终创新采用“超高群仓滑模施工技术”,突破了原有标准的限值,带动了国内滑模技术发展,获得了1986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90年代,青建创新使用的外墙干挂花岗岩技术名噪一时,在青岛市政府办公区一期工程外墙施工过程中,青建改进原来的湿作业方法,不但提高了施工质量,而且缩短了工期。当时全国先例很少,仅上海、广州等地区少量应用。为攻克这个难关,青建组织几批技术小组前去取经,回来之后再群策群力,商议施工方法,觉得还是不成熟,又派总工程师带队,赴日本学习半个多月,直到万事俱备才开始施工,并且是设计、生产挂件、施工一条龙进行,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创新形成的 “外墙干挂花岗岩板的设计与施工”科技成果荣获199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百盛大厦、中银大厦、黄岛区政府、城阳区政府等业主慕名而来,希望青建承建他们的工程。2000年,青建在青岛会展中心开发应用的 “预应力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新技术研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山东省建筑业从无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空白,青建的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科技让建筑更多一点绿
进入新世纪,绿色低碳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与此同时,各种高、大、精、尖等复杂工程不断涌现,带来了许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建筑施工更加绿色环保,成为青建员工共同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青建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和浅层地能等新型能源,并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如在承建青岛国际帆船中心中,研究开发的“海水源热泵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奥帆赛媒体中心工程成功应用,这也是国内较早采用海水源热泵的工程。
混凝土结构是国内建筑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占95%),在建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钢材、水泥、木材,以及天然砂石等物质资源。为解决混凝土结构工程在建造过程中资源消耗高的现状,青建集团成立了以 “混凝土工程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课题的科研团队,历时近四年时间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形成了混凝土工程节能降耗方面的诸多创新技术。青建技术中心研究的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替代水泥的绿色混凝土技术,仅公司内部2011年就少使用水泥为24500吨,减少CO 2 排放6700吨。目前,此项技术已在青岛全市推广,2011年青岛市范围内减少水泥使用10万余吨,减少CO 2 排放3万余吨。在青岛游泳跳水馆施工中,研发3000吨钢架整体提升技术,节约工期3个月,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施工费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一代代青建人传承了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才使得六十年的青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也正是凭借着对科技创新和精品工程的不懈追求,青建集团才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目标。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青建人渴望攀登下一座高峰。
青建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风雨60载:专注务实科学管理铸就甲子青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