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秀小组奔跑60年
郝建秀小组奔跑60年
60年前,一名16岁的细纱女工,经过工作实践的摸索、检验和提高,最终创出全国纺织行业第一个科学纺纱法——郝建秀工作法。这套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后,纺织女工“郝建秀”的名字开始家喻户晓。郝建秀所在的小组在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中,因贡献突出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自此,郝建秀小组成为青岛纺织人的骄傲和自豪。
60年过去了,郝建秀小组是否还像当年那样成为青岛纺织行业的标杆班组?60年时间里,郝建秀小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传承?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昨日在青岛举办的 “郝建秀小组建组60周年纪念活动”上,记者了解到,郝建秀小组历经60年的传递,组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小组成员一茬接一茬地更新,但郝建秀小组的拼搏创新、无私奉献、永远发挥火车头作用的精神,一直在小组里传承、发扬。
郝建秀工作法 至今仍是培训挡车工的教材
记者昨日在纪念活动现场了解到,这个由郝建秀创造、1951年被发现总结出来的 “郝建秀工作法”,经受了实践的不断检验,得到了充实、提高和发展。时间过去了60多年,纺织行业经过多轮技术升级改造,郝建秀工作法至今仍然是青岛纺织工业培训挡车工的教材。
建国初期,青岛纺织工业虽然很快恢复了生产,但企业管理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为了把旧的官僚资本企业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企业,把旧的管理方法改变为科学的社会主义管理方法,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生产改革和经营改革。
1950年,青岛纺织业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红五月”生产劳动竞赛活动。各棉纺织厂细纱车间对值车工生产的皮辊花实行按机台、按人分别过磅,逐月进行记录,作为考核轮班、个人成绩的依据。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成纱质量,节约人力、物力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施这项制度中,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车间甲班第三组的值车工郝建秀以优异成绩初露锋芒。她每天出的白花最多6两,最少2两,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仅0.25%。而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是1.5%,郝建秀出皮辊花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
1951年2月,山东省工矿企业检查团听到郝建秀少出白花的事迹后,认为出0.25%的白花数字是全国罕见的,应很好研究并推广。
1951年6月2日,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与青岛市总工会等部门,联合组织了“郝建秀工作法研究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全体成员先是观察了郝建秀的值车操作,又分成接头动作、接头时间、清洁时间、清洁动作、动作顺序五个组,分别研究与测定,郝建秀少出皮辊花的经验终于找出来了。
1951年8月17-19日,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青岛联合召开细纱职工代表会议,“郝建秀细纱工作法”被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并决定在全国推广。
作为纺织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郝建秀工作法大大鼓舞了广大纺织职工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一大批英模人物纷纷涌现。
郝建秀小组第二任组长牟秀美比郝建秀早进厂4个月,在她的印象中,郝建秀当时虽然年纪小,却虚心好学,工作上韧劲十足,“她一进厂就勤学苦练,反复练习换筒、扎绞、接头、挽绞、清洁等技艺”。
郝建秀小组 60年获89个市级以上荣誉
在昨日的纪念活动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为 “郝建秀小组文化展厅”揭牌。文化展厅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将“郝建秀小组”建组60年的历程做了展示。
“郝建秀小组”1952年创立以来,年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始终处于全国细纱班组领先水平。1953年,在国家纺织工业部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纺织劳模大会上,“郝建秀小组”被授予“永远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的锦旗。
60年来,“郝建秀小组”成员的操作技术始终保持在优一级率100%的水平,先后荣获国家级集体和个人荣誉29项,其中,2人3次出席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1人2次出任全国人大代表,3人被评为全国劳模,3人被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省部级集体和个人荣誉48项;荣获市级集体和个人荣誉53项。
在市、省、全国纺织业的历次劳动竞赛、产量质量竞赛中,“郝建秀小组”都充当着发起者、倡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带出了一大批“郝建秀小组式班组”。
通过文化展厅中的信息记者了解到,郝建秀小组组长已换了9任,在每一任组长身上都能找到令人感喟的敬业故事。郝建秀小组老组长王秀英长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怀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加班,结果导致流产大出血,从此失去生育能力。
全国劳模盛桂兰是第八任组长,她给很多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不能伸直、严重变形的手指。在近30年的时间里,她和郝建秀小组的姐妹们周而复始地接头、换纱、落纱,每年在织机前走过的路程超过一万两千里。为了使自己的操作技术精益求精,她往往在下班后还要加练,双手因为劳累过度,患上了无法治愈的关节炎。
现任组长姜玲刚进入郝建秀小组时,为了达到单项接头动作的稳、准、快,每分钟上万转的锭子用手一遍一遍地拔,偶尔握不住就被木管烫伤;接头时则反复练习掐头,食指被纱线勒出一道道血口子,钻心地疼。很快,她的操作技术达到优级,在多次操作比武中名列前茅。
在历任组长的带动下,郝建秀小组的每名成员都长久保持着奋勇争先的作风,在急、难任务中“来之能战,战则能胜”。
2005年,随着高新品种的增多,企业决定对生产流程实施再造,郝建秀小组主动请缨进行试点,取消了使用40多年的自动落纱机,改为“手拔纱”。为此,小组的姐妹们累得常常腰酸臂痛、双手火辣,却毫无怨言带头试验,为全厂推广手拔纱起到了示范作用,满足了客户对高新品种的质量要求。
2008年高温时节,为了攻克纱疵过多这一难关,郝建秀小组灵活运用郝建秀工作法中 “进车档全面看,接头换纱周围看,出车档回头看,跨车档侧面看”的要领,空前加大巡回量,最多时一班就抓出纱疵400多个,使棉纱疵点大大减少。
青岛纺织历程 百年青岛 百年纺织
在纪念郝建秀小组建组60周年活动上,记者见到多名年逾八旬的老纺织女工,听她们讲述当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回顾青岛纺织行业经历的辉煌。“百年青岛,百年纺织”这是郝建秀为青岛纺织的题词。青岛纺织的历史,是以1902年德国和我国合资企业 “德华缫丝厂”(原国棉九厂前身)创立为发端的。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青岛市的母亲工业,青岛纺织对青岛地方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提起青岛纺织,岛城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都耳熟能详并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9世纪前,青岛市曾有过不成规模的纺织手工作坊和染坊。建市不久的1902年,德国和我国合资企业“德华缫丝厂”(原国棉九厂前身)的创立以及1916年—1936年间陆续建立的8个棉纺织厂,逐步使青岛的机器动力纺织形成规模,成为我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
解放后,为恢复战后经济、建设新中国,青岛纺织各企业在广大职工的努力下,仅用10多天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到1952年末,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所属国营企业19户、私营业户480家,拥有纱锭41.8万枚、布机13131台。青岛纺织生产能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和管理水平在全国都处于上游。在全国纺织行业中,与上海、天津一起被誉为“上青天”,青岛纺织工人曾一度达到10万人之多,在岛城有“十万纺织大军”的称号。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后,青岛纺织同全国纺织工业一样经历改革调整的发展低潮,但进入新世纪之后,青岛纺织实施了调整改革“组合拳”,搭建起可持续发展平台,重塑了青岛纺织的形象。这可以通过青岛纺织“十一五”末与“十五”末的对比数字来看发展:资产总额由31.69亿元,增加到40.40亿元,增长27.49%。利润总额由-9936万元,提高到1.6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23.04亿元,增加到44.14亿元,增长91.5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20.67%。产品产能优化提升,使用新型纤维占总纤维的比重由20%提升到93%以上,多组份、差别化、功能性产品不断推出;印染布产量提高148.33%。(记者 刘延青)
相关链接 郝建秀简历
郝建秀,1935年11月生,汉族,大学文化,山东青岛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值车工。
1951年,在全国“红五月”劳动竞赛中,郝建秀创造出一套高产、优质、低耗的纺纱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被国家纺织工业部在全国行业推广。1953年,她被授予全国纺织劳模。1954年9月起先后进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华东纺织工学院学习。1962年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国棉六厂和八厂任技术员、工程师、副厂长、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68年起任青岛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市总工会主任,山东省总工会副主任、省妇联主任、省委常委等职。1977年12月起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1981年3月起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国家计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先后被选为党的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