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保健意识也随之提升,相对应的保健品种类更是越来越繁多。然而保健品市场环境令人担忧,制作销售假保健品、掺入违规化学成分、夸大保健品功效、以保健品代替药品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各种欺诈的手段进行销售等问题时常见诸报端。就在上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帝泽牌健怡胶囊”等22种假冒保健食品,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这些产品。一时间,有关保健品市场乱象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现实是,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健品,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选购。各类违规生产、销售的保健品不仅让消费者花了不少冤枉钱,也让一些患者延误了就医与治疗,影响着他们的健康。乱象丛生的保健品市场,亟待强力规范,给消费者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乱像之夸大宣传 “只要您每年服用该口服液10盒以上,除了能保证没病没灾,让您生命延长至少20年!”这是记者在某报纸上看到的一种补气养血口服液的广告词。在这条广告中,该口服液可谓“神效”,宣称能治愈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肾功能低下、肿瘤及癌变、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等四大类四十余种疾病。5月13日,记者按广告上的提示,来到了位于西关十字的某药店。从销售人员递过来的该补气养血口服液说明书中,记者看到其“功能与主治”为:益气养血,健脾固肾,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肾两虚,心神不宁引起的体倦乏力,头晕耳鸣,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盗汗,心悸失眠。这些平常的描述远没有广告宣传得那么神奇。 无独有偶,在静宁路口附近分布着5家药店,路边有不少散发保健品宣传单页的工作人员。记者随手收集了几份宣传单,益肾壮骨丸、健腰丸、益气养血颗粒……这些保健品可谓种类繁多,功效也无一例外地强大到令人称奇。当记者询问店内销售人员,如果服用后达不到宣传效果怎么办?销售人员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因为各人体质不同,所以效果也会因人而异,有个别人服用后的效果不如宣传的好也是正常现象。 虚假宣传,是存在于保健品行业的痼疾之一。有业内人士指出,保健品企业如此热衷于广告宣传,无非是抓住了消费者渴望健康的心理,这在保健品市场已形成了一种风气。 乱像之“忽悠”老年人 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数保健品推销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准了老年人。在雁滩某住宅小区内,记者看到有专门为老年人义诊的坐诊台,旁边还有保健品营销人员发放着宣传单页。当记者走上前索要宣传单页时,却遭到了拒绝,营销人员告诉记者,该保健品的服务人群是老年人,当记者以家中有老人为由多次索要后,营销人员终于同意在“了解后归还”的前提下给了记者一份宣传单页。记者看到,宣传单页正面是一些为老年人义诊的项目及时间地点安排,背面显眼处印着一排大字: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建议,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各类维生素XX克。 听课有奖、免费旅游、回收药瓶、免费体检、家访送礼等等,这些都是保健品公司和老年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常用路数。一旦建立联系后,受过专门训练的销售人员便利用老人比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先以关心换取对方信任,再通过体检“有问题”忽悠老年人,然后夸大宣传、刻意推销,最后完成产品销售。由于他们的骗术环环相扣,通过多个步骤铺垫,很多老人往往招架不住便落入“陷阱”。“以后我再不敢听保健品的课了,也不知道这些药对身体的伤害到底有多大啊?”家住闵家桥社区的张大爷一想起自己购买保健品的经历就觉得心里堵得慌。他告诉记者,他老伴腰腿一直都不好,所以家人对治疗腰腿病的信息格外留心。不久前,在亲戚介绍下,张大爷花了100元参加了一场据说是某著名骨科大夫的保健讲座,在连续听了3次讲座后,张大爷产生了买点保健品给老伴吃的想法,再加上组织讲座的公司明确表示产品无效可全额退款时,他便一口气买了3000多元的产品。结果,老伴按要求吃完一个疗程后,腰腿状况非但没有好转,胃也开始隐隐作痛。张大爷找销售人员询问,销售人员却说这是因为个体体质的问题,与药品无关。无奈之下,张大爷只好作罢。 乱像之假冒产品 保健食品不同于药品。从理论上讲,保健品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补充人们从食物中难以获得的或获得的量不足,同时又是人体健康所需要的营养成份(如一些微量元素等),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能治疗疾病。按要求,生产、销售的保健食品必须经过国家食药监、卫生、工商等部门的登记审批,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同时外包装上也应印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识”(蓝色帽子形状),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外包装上载明的保健食品名称、保健作用、功效成份、适用人群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等,应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所载明的内容一致。 4月底,中街子社区年过六旬的王先生通过参加“义诊”活动,购买了800多元的保健品。看着这些连瓶盖都很难打开的药瓶,王先生的家人心中充满疑惑。家人随即登录国家食药监局官方网站查询,方才发现王先生购买的这些保健品包装盒上的批准文号与产品名称根本不符,明显就是假冒产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没有取得合法生产、销售资格的假冒保健品“浑水摸鱼”、盗用批号、伺机牟利。5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了包括“帝泽牌健怡胶囊”在内的一批问题保健品,被曝光的22种产品无一例外,全部为假冒产品,大都含有化学药物成分,食用后危害人体健康。 据记者了解,不法经营者生产假冒保健食品、盗用保健食品文号的行为之所以猖獗,是因为一个批准文号虽然对应一种药品名称,但同一药品在不同企业都会有各自的批准文号,并且即使同一厂家生产的一种药品也可以有多种商品名,这就为制假造假者提供了可趁之机。此外,还有些不法经营者,在产品的外包装标示上做大手脚,利用文字、图形、符号等仿冒同类正规产品,从而蒙骗消费者。 乱像之非法营销 “保健品价格虚高的问题一直很突出,包装精美、卖价动辄好几百的保健食品,成本大都在30%左右。一些假冒保健品的成本不到售价的15%。”曾多年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的刘先生告诉记者。 “父母舍不得花钱去旅游,舍不得买衣服,可买起保健品却一点也不含糊,每次花费都在千元以上。”家住定西路的魏女士说。采访中,记者听到,花高价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近年来,假借“义诊”、“健康讲座”等非正规渠道开展的保健品销售活动大都盯上了老年人,大肆以价格虚高的非正规保健品骗取老年人钱财。 调查中,记者发现由于老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也无法正确判断保健品的真假和价格是否合理,加之养身治病心切,对保健品推销者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即使发现食用高价保健品后对身体状况没有改观,老人们往往也会归咎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差,病很难治等原因,很少有人会质疑保健品质量,即使感觉保健品有问题,也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认倒霉”、“吃亏是福”的心态,不予追究,更不会去投诉或举报销售者。正是因为掌握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推销者不仅卖得出产品,还能卖出好价钱,他们一边以产品含有名贵药材、原装进口、运用高新技术、具有特殊功效等各种理由暗示或提醒消费者“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一边大张其口漫天要价。当消费者犹豫着是否要支付高价购买产品时,销售方还不忘奉上“有买有赠、买一赠多”等“让利”、“回馈”活动,把已然心动“上钩”的老年人再结结实实套牢,用真金白银换回几盒成本不到售价3成、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掺杂使假、有害健康的“神奇良药”。(记者 陈玮 蒋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