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时光倒回30多年前,或许没人会知道当红明星的大名,但是提及他们心目中的劳模却是耳熟能详。那时候,劳模在人们心目中是尊崇的偶像、效仿的楷模。记者从市工总会获悉,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共产生了212位全国劳模。今年五一前夕,梳理青岛的全国劳模档案,走近这些全国劳模身边,以期了解和感受当年的劳模荣誉给他们的一生带了什么样影响?不同时代的劳模除了共同的劳动者楷模身份之外,有没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相区分?时代不同了,但一直薪火相传的劳模精神到底又是什么?“五一”劳动节前,不妨让我们循着这些劳模话题一起来体味“劳动节”的劳动内涵。 1950年 女劳模代表致信主席 青岛第一批全国劳模是一名纺织女工和一名淬火工 在青岛市志 “青岛人物传略”中,有两位普通工人的名字与那些对青岛历史产生影响的名人们并列,他们是陈淑德和张作良。前者是青岛第三棉纺织厂落纱女工,后者是青岛冀鲁针厂的淬火工。两名工人先后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离世,他们曾经工作的企业或改制或破产,已不复存在,但只要找到两个工厂的老一辈工人,一提他们的名字,大家张口说出的是“那是我们厂的全国劳模!”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第二年,新中国的第一批全国劳模正式诞生了。 档案资料显示,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即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前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来自青岛的纺织女工陈淑德和淬火工人张作良身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陈淑德作为女劳模代表在会上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关于这封信的内容,1950年10月4日人民日报《英雄模范代表们上书毛主席》新闻报道中特别提到,青岛工业劳模代表、纺织女工劳模陈淑德在信中首先代表青岛市纺织女工向毛主席致敬。信中写道“……我帮助了小姊妹们学习生头方法的改进、尽力消灭空锭,加强清洁工作,减少纺花,团结着车工,使三厂竞赛后,成本降低百分之四五。我为什么能这样做呢?这与您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您解放了我们,把我们由奴隶提高成主人……您运用了集体英雄主义,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积极性。总之,一切是与您的领导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劳模,首先感受到翻身做主人的自豪,同时又以主人翁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劳动生产中。 1956年 青岛出现62名全国劳模 那个时代的劳模“把荣誉看得比职位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1956年产生的全国劳模最多,共有62名。当年“五一”前夕,在北京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中有62名青岛代表,后来被认定为全国劳模。其中17名来自我市纺织、印染行业,6名来自港务局,将青岛轻纺工业突出、以港兴市的城市经济发展特点体现出来。这一年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青岛产生全国劳模最多的一年。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作为隆重纪念建国十周年的一项重大活动,1959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在北京举行全国“群英会”。青岛被选定参加这次全国“群英会”的模范和代表共有26名。196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全国文教群英会)6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3267人,其中青岛18人。参加两次“群英会”的先进生产工作者都被认定为全国劳模。 “参加全国‘群英会’,我还接到周总理发来的请柬。”今年82周岁、参加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的滕学亮如今依然记着50多年前到去北京参加“群英会”的情景。“那是我头一回去北京,进人民大会堂时,每人换上一双新布鞋。大会堂,那真是一个气派啊!” 成为全国劳模时,滕学亮是四方区医院的一名中医大夫,年龄不到30岁。“那时候,绝对心无旁骛,就是拼命要把工作干好。”说起那个时代的劳模荣誉,滕学亮说,要是在岗位上不上进,别说让领导批评了,就是自己也会感到惭愧。“将荣誉看得比职位重,那时候的劳模都这样。” 1978年 “科学的春天”吹到青岛 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4位科研工作者成了全国劳模 从1961年到1976年,因众所周知的历史等原因,青岛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没有产生全国劳模。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年,即1977年召开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青岛钢厂工人徐孟田代表青岛工人参加会议,被认定为全国劳模。接着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在这次被称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大会上,青岛4位科研专家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被认定为全国劳模。作为当时海洋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现在提起他们的名字,都是海洋科研领域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方宗熙,曾呈奎,索如瑛,方国洪。 多年以后,即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83岁的索如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当年情景,依然激动不已。1978年3月,穿着崭新的中山装,索如瑛与陆青田、毛汉礼等24位科研工作者,乘火车奔向首都北京,他们作为青岛的代表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火车上,索如瑛他们受到了服务员的夹道欢迎。坐在宽敞的专列车厢里,科学家恍如隔世。“以前臭老九没人理,现在感觉真正受到尊重了。”索如瑛说。 在市总工会的全国劳模名册中,1978年以前获得全国劳模称号和待遇的共计117位,没有一位是科研工作者。从1978年的这次全国科学大会开始,青岛科研技术专家被评选为全国劳模成了常态。比如1979年全国劳模郑守仪,1995年全国劳模管华诗,2005年宋微波等等。 1989年 创造财富者登上光荣榜 企业管理者进入劳模行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老黄牛”式的典型,到推崇知识分子,到民营企业家、农民工、科技人才等入围。1989年的全国第八次劳模会议前,国务院颁布《关于召开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通知》称:“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方针并具有以下条件者,可入选劳模:(1)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2)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3)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9)在其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这个评选标准基本延续到今天。 评选标准的第一条,将厂长、经理等企业管理者推上光荣榜。在1989年评选的青岛18名全国劳模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双星集团总裁汪海、青岛喜盈门集团董事长纪玉君名列其中。 此后的1995年青岛崂山百货大楼董事长邵立芬、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玉玲、青岛海珊制衣集团公司总经理贺才林、青岛钢铁集团总经理杨积立、青岛中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守宴、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2000年海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厚健、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彭作义、青岛广源发集团公司总经理胡谅伦,2005年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淑珉、青岛燕灵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燕玲、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兰、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蒲强,2010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青特集团董事长纪爱师被评为全国劳模。 2008年 奥运功臣享劳模待遇 奥帆赛成功举办我市涌现10名全国劳模 1989年召开的全国劳模大会以后,我国初步定每5年表彰一次,目前省劳模评选也是5年表彰一次。 但是,2008年,在不是全国劳模表彰的年份,青岛产生了10位全国劳模,因为这一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青岛作为奥帆赛、残奥帆赛承办城市,近似完美的承办使得我市在奥运会结束后有10人被中央、国务院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享受全国劳模待遇。 在这一次表彰中,有1983年出生的奥帆志愿者姚姝婕,她因此成为我市目前年龄最小的全国劳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