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青岛头条 > 正文

苏州:总是快人一步(图)

来源:青岛日报 2012-04-27 07:45:05

    新兴产业以17.8%的规模以上企业数(1710家),创造了38.1%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了45.1%的规模以上利税和48.1%的规模以上利润总额,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

    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重大机遇,苏州都能敏锐捕捉到发力点。苏州人好像天生的“先知先觉”。当中国制造仍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苏州却又一次率先突围,新兴产业一骑绝尘。

  为什么苏州

总是快人一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州在产业发展上,始终有一种可贵的自省意识——从不安于现状,总是居安思危、居安思进。

  1.16万亿元。

  国内许多经济发达城市,工业经济的总量大致也就这个规模。而在苏州,这是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的产值。

  这样的数字,令人惊叹。

  要知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大多数城市还仅仅停留在“战略”层面,停留在研究、规划,停留在“雾里看花”,苏州却用实实在在的万亿产值,将其打造成支撑城市发展的“战略增长极”。

  其间距离,不可以道里计。

  苏州,这个中国经济的先锋城市,用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用如此轻松自如的姿势,继续成为中国经济的标杆。

  将自己的“影子”甩在身后我们来到苏州的第一天,恰逢苏州发布一季度进出口数据。与国内其它城市一样,受制于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苏州的进出口总额呈现负增长,其中出口仅微增两点几个百分点,进口则步入负增长的区间,下滑超过4个百分点。

  在我们的印象中,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苏州,外向型是它经济的核心特质,全市的外贸出口依存度曾高达到113%,外需是它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市场的变化,一定会让苏州在这个春天,感受到“倒春寒”的凉意。

  出乎意外,面对这个坏消息,苏州却表现得很淡定。对年初确立的12%的经济增长率,他们依然信心满满。

  苏州的底气,正是来自超过万亿,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

  苏州市经信委新兴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卢剑荣给我们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1年,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苏州确立的这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571亿元(含软件产业产值 813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为107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8.1%,比2010年底提高9.2个百分点,增速为24.7%。

  新兴产业实现利税888.5亿元,利润689.6亿元,销售利税率和利润率分别达到8.5%和6.6%,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以17.8%的规模以上企业数(1710家),创造了38.1%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了45.1%的规模以上利税和48.1%的规模以上利润总额,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

  这是一张何等夺目的成绩单。

  可以说,现在的苏州,早已不再是昔日印象中的那个“世界工厂”,早已不再是那个“代工基地”,在新兴产业的引领下,苏州已经成功转型,远远地将自己过去的“影子”,甩在了身后。

  随着采访的深入,这种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

  无论是去昆山、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还是在老城区,原本随处可见、整齐划一、大片连绵分布的标准厂房越来越少。由现代化的楼群、优美的环境组成的新兴产业园,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在昆山,龙飞光电的8.5代LED面板生产线正在紧张建设,而就在不远处,时尚的楼群里,小核酸产业正在快速的“裂变”;

  在工业园区的仁爱路上,绿树掩映之下,中科院纳米所、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纳米孵化基地、苏州纳米城等,正在组成一个庞大的纳米方阵。苏州的野心是,在纳米的引领下,进行一次 “材料革命”;

  在常熟,纳斯达克上市的阿特斯光伏,正以业界最快的速度增长。以它为代表,苏州太阳能光伏组件产能已经达到4950兆瓦,产能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

  苏州,早已加速碾过“世界工厂”的阴影,沐浴着明媚的春日,快速奔跑。

  总是快人一步

  面对着正行走在“春天里”的苏州的新兴产业,人们一定会按捺不住地发问:“为什么又是苏州?”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重大机遇,苏州都能敏锐捕捉到发力点。

  苏州人好像天生的“先知先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利用市场调节机制,优化配置农村各种要素资源,苏州创造出全新的“苏南模式”。推动农民增收、非农化转移,演绎出了加速发展的奇迹。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招商、安商、富商”的全新理念,苏州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突破内生资源和国内市场的局限,拓展资源配置渠道,成功借鉴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当初经济起飞的奇迹,实现了快速发展。

  而这一次,当中国制造仍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苏州却又一次率先突围,新兴产业一骑绝尘。为什么苏州总是快人一步?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州在产业发展上,始终有一种可贵的自省意识。从不安于现状,总是居安思危、居安思进。

  苏州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夏文介绍,当构建起完备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链条,苏州成为人们争相学习、取经的榜样之时,苏州却开始反思:一台笔记本电脑,国外品牌商可卖到上万元,而代工企业只能赚两三百元的毛利。一旦其被平板电脑替代,对代工工厂来说,就不是能不能赚钱的问题了。

  在昆山市委务虚会上,市委书记管爱国放声发问:“我们要GDP总量全国县域第一,还是要可持续发展第一?我们是否到了需要自我扬弃、开辟新路的时候?”

  对于无论总量,还是人均都堪称辉煌的GDP,苏州也有自己的独特解读。

  苏州人均GDP早已超过1.4万美元,按照世行标准,苏州已迈过“高收入国家”的下限门槛。但苏州强调的却是,人均GDP已跨进“欧美”行列,可人均收入还是“亚洲”水准——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占比大致是75%,而苏州的这一比重仅为32%。

  细究这一差距,苏州认为这与苏州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直接相关。那些让其它城市艳羡的高新技术项目,被苏州全新定义:在全球产业链上,苏州目前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总体处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核心竞争力不够强,挣的是辛苦钱,很难在国际市场切分利润蛋糕时有发言权。

  因此,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苏州就明确地意识到,一直以来依靠较低的土地、人力和资金成本,加上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的发展模式,“边际效应”正在显现,苏州发展模式的转型和调整势在必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新兴产业在欧美发展得风生水起之时,敏锐的苏州人立即意识到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并迅速将其标定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事实上,我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要先于国家和省里,”苏州市经信委新兴产业发展处处长孙洪向记者坦言,苏州是国内最早注意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城市。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过是加了一道鞭子。当许多城市在危机之下仓皇失措的时候,苏州却开始了“新兴产业三年跨越计划”,将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方略。明确提出:苏州未来的新高度,取决于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

  “强势政府”的发力方式

  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新兴产业在苏州从微不足道发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奇迹来自哪里?来自政府这一重要的推手。

  跟习惯于 “无为而治”的浙江不同,苏州是典型的“强势政府”。从重点产业的选择,到对企业的具体扶持,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

  但是在具体操作上,苏州市政府又绝不是全盘包办,而是凭借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

  观察苏州这一“强势政府”的发力方式,有许多做法让人印象深刻。

  苏州认为,新兴产业是全新的产业,它需要用新的方式、新的眼光来培育、来扶持,过去对传统制造业行之有效的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于是,人们看到,在产业方向的选择上,苏州没有盲目地跟从。参照国家和江苏省的目录的同时,更主要的是根据苏州的自身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选择。孙洪向我们介绍,在确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苏州曾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场产业调研。

  在确定大的产业方向之后,苏州又对具体的新兴产业进行了重点细分。“每一个新兴产业,我们不是什么都做,而是做一两个关键的环节。”孙洪举例说,比如新能源当中的风能,苏州主要做的是风向控制器。

  现在,苏州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新兴产业目录库。这个细化到三级目录的系统,让所有试图进入的企业都一目了然,能找准自己在苏州新兴产业中所处的位置。

  可以说,正是充分依托了既有产业的基础,新兴产业在苏州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借势发力,因而事半功倍。

  对于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运营,苏州真是做到了时时关注。

  在新兴产业处,我们看到一份很厚的《新兴产业月度报告》。这份每月印发,摆在市以及各区县负责人案头的报告,按照产业划分,将苏州新兴产业一个月的发展情况全面记录,细化到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在重点企业部分,我们还看到了“市领导挂钩企业”一栏。原来在苏州,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都有挂钩的市领导,领导会定期调研,随时了解发展中的问题。

  “这个报告,不是单单的一个统计方式,它是一个平台,准确呈现各区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政府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它还是一个无形的督促,推动大家把工作做得更好。”卢剑荣说。

  我们在采访中,一个企业主就向我们介绍,他们原本计划去年进入光伏产业,政府的工作人员就是拿着产业目录和月报,具体分析了这个产业在苏州的情况以及国际的情况,提醒他其中的风险,改变了他的想法。“要不现在一定后悔死了。”这个企业主感慨地说。

  在强化政府指导、帮扶的同时,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苏州还十分注意发挥专家的作用。

  为了解决政府的专项资金往往是“遍撒胡椒面”,而且拿来拿去多是老面孔的问题,苏州建立企业库,让专家筛选,对一致公认有前景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力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同时,苏州还借助专家的力量,对于变化迅捷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判断,给企业提供咨询。

  像去年受多晶硅价格波动、美国光伏“双反”调查的影响,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受到很大的影响。政府如何帮助光伏厂商走出困境?强势的苏州,却没有盲目指导企业,盲目出台政策,而是请来专家,让专家为企业答疑解惑。

  去年一年,苏州对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行业都开了专题会,让专家讲解行业形势,解读国家有关政策,帮助企业作出科学决策,并且请来风投、创投、银行等有关部门,现场给企业解决问题。

  某种意义上,正是在政府的 “强势”推动下,苏州新兴产业实现了“强势”的领跑。

  这种强势,是一种境界。(记者 段晓东 邹吉宏)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张新起带队检查绿化整改 强调真诚对待市民网友舆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