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6岁的他只是一名基层班长,青岛港的大型桥吊都安装着他设计生产出来的零部件,他连续11年取得了青岛港钳工比赛的冠军。 为练钳工技术,他每天拿5个鸡蛋到厂里苦练至夜里11点多,整整坚持了一年,为此几乎走火入魔。如今他可以用钻头给鸡蛋剥皮,里面0.1毫米薄的蛋膜却完好无损。青岛港特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继“振超效率”之后又一个知名的员工品牌“恩磊精钻”。 他是 新技术提高一倍工效 初见刘恩磊是在青岛港港机厂车间内,他正在和工友们忙碌着给一台大车行走机构找正、划线。身高不到1.7米,黝黑的脸庞,一个普通的青岛港工人形象,丝毫不像一名“技术大师”。 “我很普通,真没啥可采访的。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刘恩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憨厚的他像个小学生,记者问一句才回答一句。但记者注意到,工作时的他俨然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停地给工友讲解划线的各种技巧,并及时纠正工友工作中的技术错误。 刘恩磊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桥吊、门机、轮胎吊上的大车行走机构,以及轨道小台车机构、钢结构的找正、划线工作,这两大机构在整个大机制造中是最关键的核心部分。如果因找正、划线工序出现偏差和错误,会导致各部件之间无法顺利装配,甚至报废。 记者了解到,这些钢结构箱体都是多孔结构,支承、找正、划线难度较大。按照传统划线方法,一个工作日一名工人最多能划出3件,效率低、支承危险性大。刘恩磊通过反复研究,查看多种型号图纸,设计了一种新型划线技术,大大增加了操作者安全系数,提高工作效率一倍多。 造出世界最大堆取料机 最让刘恩磊记忆深刻的是参与董家口码头堆取料机的制造,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堆取料机,没有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 按照设计要求,小平衡梁安装到位后变形量不能大于1毫米,但按照现有的工艺安装,变形量都在10毫米以上,做出来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这种设计要求近乎苛刻,接到任务以后,刘恩磊白天晚上连轴转,图纸一次次地推倒重来,一遍遍地修改,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辛努力,自己设计的大车行走组合胎具一次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后,小平衡梁铆焊变形量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而且提高工效3倍以上。 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刘恩磊先后参与了100多台轮胎吊,80多台门机和3台桥吊的生产制造任务。大连中远32吨门机、乍浦港桥吊、镇江港16吨门机、龙口港25吨门机,中海油50吨门机……全国很多港口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都有他的功劳。 1800个鸡蛋练就绝技 一台机械需要钻铰、攻丝的孔有成千上万个,如果其中一个孔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大机装配无法进行,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发生危险。如何提高钻孔精度和效率?这成了刘恩磊苦苦思索的命题。为了能够使钻削稳、准、精、快,达到丝毫不差,他想出了一个用钻床钻鸡蛋取皮的练习方法。从去年3月开始,他每天上班都带着几个鸡蛋到厂里,每天回家一进门妻子就先问“又钻破了几个? ”生活节俭的妻子不愿将钻破的鸡蛋扔掉,就变着法做成各种菜,炒鸡蛋、煎鸡蛋、炖鸡蛋汤……一家人每天的菜谱都有鸡蛋,结果3岁的女儿一听吃饭就吓跑了,嚷嚷着“不吃鸡蛋”。 白天干活没时间,刘恩磊就晚上练。工友都下班了,他就一个人躲在车间练到晚上11点多。小心翼翼地练心、练气、练眼、练手,追求人机合一的境界,这一年多刘恩磊像走火入魔一样,满脑子都是钻鸡蛋。经过苦练,他终于实现了技艺水平的大提高,能够在生鸡蛋上完整地取下鸡蛋皮,而里面0.1毫米薄的蛋壳内膜却完好无损。 这项绝技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制造安装董家口转载楼时,整个转载楼有上万个孔,加工精度要求都很高,其中连接板的加工精度要求最高,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能有,经过几次的加工试验,都存在2毫米的误差,达不到0.2毫米误差的要求,工程一度停工。 刘恩磊得知后主动向厂领导请缨,承担起了连接板的加工任务。结果,他不但攻克了这项技术,还比原计划提前10天完成了任务,为转载楼安装扫清了一个重大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