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部委食堂探秘:政协火锅免费 交通部自助餐1元

来源:中国网 2012-04-05 14:27:12

  如果有一台无所不在的摄像机,把中午12点到13点人们的生活给拍下来,一定很有意思。这个时间点大家都在吃饭,看看他们吃什么?在哪里吃?和谁一起?……于是个人状态、社会分层、时代特征,甚至人类文明就都出来了。

  我们没有这么一台摄像机,最后选了北京食堂这个点。北京有大部门、大企业、大学校……因其庞大而有代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其他地方的人无关,由小可以看大,由大何尝不可以看小?而食堂,在都市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大多数人选择外卖,或去餐馆,但有一部分人,在食堂有饭吃。

  食堂还是一个略显陈旧的词,提到食堂,人们很容易想起人民公社集体食堂,从敞开肚皮吃,到填不饱肚子,年轻人都听过,老年人还记得。但今时今日的食堂,已经不一样了,无论是外在的装修,还是内在的运作机制,都和以往大不相同。它是福利,它是权力,它还是文化。比如谷歌想提醒大家“我们还在中国呢”,于是选择了介绍他们的食堂:食堂在,人自然就在。

  归根到底,食堂体现的是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予个人以安全——你知道,在今天食品安全有多重要;组织还帮你省去了选择的烦恼——“今天中午吃什么呢?”这是一个多么烦人的事情。

  一个廉价、美味、安全的食堂,几乎是每一个上班族的梦想;但再好的食堂,总是有吃腻的那一天。

  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食堂也是一座围城,本质上,它是关于安全与自由的隐喻。

  “我吃过二三十个部委食堂”

  探秘部委食堂:不是所有地方都好吃

  学者“老潘”主攻的方向是人类学,需要研究衣食住行,再加上自己本就是个“吃货”,因此他想把部委食堂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

  对众吃货来说,“吃遍驻京办”或许不是什么难事,但“吃遍部委食堂”可谓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

  从建国初期的“开小灶”到如今的“机关饭”,部委食堂一直是京城里隐蔽且神秘的处所。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央部委机关拥有食堂75家,员工近3000人,为5万多机关干部职工提供就餐服务。

  广电总局:对三千名老人开放

  3月8日下午4点多,在广电总局“新302餐厅”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已经有三五个老人等着开饭了。

  沿长安街向西,行至西便门外大街,在毗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胡同口,便可看到“广电新302餐厅”的牌子。牌子下方挂着三个牌匾,分别为“中国绿色餐饮企业”、“国务院机关各部门先进食堂、十佳单位”、“中国烹饪协会团体会员”。

  2009年,这一国家广电总局的内部食堂,悄然放低身段,对公众敞开了大门。

  餐厅副主任顾小杰告诉本刊记者,那一年,广电总局原本想关闭这一食堂,月坛社区的负责人听说后,建议将该食堂作为居家养老供餐服务点。

  彼时,月坛社区内有27158名老人,占户籍人口的22.3%,老龄化状况相当典型。

  顾小杰称,北京市对居家养老早有政策,也早就想和各大机关合作,“但那些‘中字头’、‘国字头’的单位,北京市根本请不动。刚好我们总局机关服务局局长刘成斌是西城区人大代表,和地方上联系比较密切,双方就一拍即合了。”

  据介绍,广电总局与月坛社区共同出资27万元用于餐厅改建,主要服务对象是月坛社区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到目前为止,已有两三千名社区内老人办了饭卡。

  为方便老年人行动,餐厅入口处的台阶上特意铺上了深绿色防滑垫,旁边还装了扶手。卖主食的餐车旁摆着若干椅子。每天中午,买主食的队伍几乎会排到门口,老人们坐在椅子上,一边排队一边聊天。

  操作间的玻璃上,贴着3月5日到3月9日的菜单。每天6个菜,四荤两素,其中有一个微辣。一个星期下来,没有重样的。最贵的红烧带鱼也不过22元钱,其他大部分主食的价格为一到三元。

  88岁的杨老住在铁道部附近,经常步行近10分钟到新302餐厅吃饭。“平时家里没什么菜,懒得做饭了,就过来吃。”杨老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告诉本刊记者,“还是吃食堂好,放??心。”

  行动不便的老人则可从《人文月坛》报上了解菜单,按需订餐。餐厅亦可送餐上门。

  “来我们这儿的有不少名人呢!”顾小杰颇有些得意,“陈鲁豫的父亲几乎每天中午都来,中央电视台以前的播音员沈力,也是常客。”

  日渐上涨的物价让顾小杰有些头疼,“我们现在收支基本持平。但在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想经营下去,不可避免地把这些成本转嫁到顾客身上。可如果菜价提高太快,就和惠民的初衷背道而驰了,老百姓们也会抱怨。”

  有广电总局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透露,总局内部工作人员很少到302餐厅吃饭,大院里有内部食堂。

  新华社食堂上了“大众点评网”

  中直机关食堂之间交流评比时,顾小杰走过不少食堂,他印象最深的是新华社食堂。

  在坊间,这里曾和中南海的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并称为“北京三大堂”。

  2008年完成改造后,新华社食堂更是颇具规模——地下一层是24小时营业的餐厅;一层有自助火锅,亦有西餐厅;二楼是中餐厅和清真餐厅;三楼为自助餐;四楼则是健身馆。食堂每天中餐的副食有60多种,主食50余种,每天接待就餐约6000人次。

  食堂坐落在办公区外、家属区内,外人可随便进出。但若想用餐,则须有新华社饭卡。

  中午,阳光透过厚厚的落地窗,直射进餐厅。这时,也是就餐人数最多的时候。

  大部分员工习惯沿自动扶梯到二楼大厅用餐。

  大厅分为就餐区、收盘区、酒水饮料区等。在进门处领取餐盘后,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发筷子和餐巾纸。

  在窗口上方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当天的菜单,菜品约二三十种。凉菜大多一两块钱,红烧排骨、猪蹄等荤菜也大多在10元以内。除此之外,另有叉烧肉、蛋清肠、松仁小肚等熟食论斤卖。主食除了常见的米饭、馒头,还有蛋挞等点心。

  据介绍,二楼的面包最为“抢手”,隔天换品种。两个大面包外加两个小果酱面包只要4块钱。由于限量供应,有些人甚至在开饭前半小时赶来排队。

  多年来,新华社食堂自创了50多种自成体系的“大锅菜”,还编辑出版了《中西餐大锅菜精选》专题片。

  有新华社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每月有330元补助。按每月22个工作日计,平均每天能保证一顿15元钱的午餐。

  食堂有不成文的规定,在国家有重大新闻报道时,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送饭到办公室。

  新华社食堂在“大众点评网”上亦榜上有名,并有十余条点评。

  有网友在点评之余,更怀念若干年前的新华社食堂。“有西餐,不过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西餐,而是那种超级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白汁猪肉,特好吃!在别的地方根本没有的。那时候还有朝鲜冷面,味儿不错。面包不怎么样,馒头味的,不过炸面包圈不错。各种点心很好,有果酱核桃排,算是特色了。”

  与新华社同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社科院食堂,就没这么大规模了。

  “午餐一般来说都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米饭馒头可以随便拿。”一位社科院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一份午餐对内价是4元,对外则是12元。饭卡须自己花钱办,卡上有照片,以防混用。

  “吃食堂最大的问题就是浪费。”这位工作人员称,她每次告诉厨师,少打点儿菜,可对方还是盛得满满当当。最后吃不了,又不好打包,只得倒掉。“可大家还是愿意在食堂吃饭,毕竟干净、放心,起码知道它不会用乱七八糟的添加剂,更不会用地沟油。”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太湖游船事故:2名失踪上海交大学生确认死亡
下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