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一则“李彦宏天价抢走优秀毕业生”的新闻在IT行业炸开了锅。 3月26日,在2012深圳IT领袖峰会上,腾讯CEO马化腾称“百度哄抬哄抢”,“offer开的也都是天价,我们后来也没有办法跟他去争,压力很大”。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则辩称“整个行业发展很快,我们的确需要很多人”。 虽然IT行业高薪聘请人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李彦宏、马化腾两位互联网企业巨头在公开场合为“抢人”而争论,还是非同寻常,引起了舆论关注。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不久前一条疑似Facebook来华招聘的薪资广告——年薪20万美元加美国绿卡,如果你足够优秀……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些信息表明,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人才争夺战越来越激烈,除了高薪之外,优厚的福利、广阔的成长空间和通畅的上升通道也是各家企业抢人的“砝码”。 这一点从李彦宏、马化腾现场博弈透露的一些细节里可以发现:2009级毕业生陈炯在加入百度的第二年,和所在团队一起获得百万美元“百度最高奖”。 在企业的推动下,高校IT专业毕业生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校园里不断传出毕业生进入某企业后起薪高达每月万元的就业神话,IT专业学生成为大家艳羡的对象。 互联网巨头高价搜罗名校毕业生 2009年,国内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金融危机中坚挺走过,之后,便以每年招聘量增加近千人的速度扩张队伍,成为“揽才大户”。尽管如此,有数据显示,IT行业每年还有近百万的人才缺口。 需求大于供给,其结果必然是IT人的身价不断升值。一组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IT行业的个人年平均薪酬不足5万元,而到了2009年就已经成倍增长,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就业高薪神话—— 虽然互联网公司对应届生薪酬一直秘而不宣,但IT行业的应届生起薪高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在互联网一线公司,如百度、人人网,从事研发工作的本科生年薪10万元是起步价,硕士达到15万元。而那些开价相对较低的传统硬件厂商,应届毕业生的起薪也在年薪8万元左右。 而近日最新发布的招聘指数报告显示,2012年毕业生平均起薪本科仅为每月3059元,硕士也只有4699元。 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给出的起薪比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同时,相比其他行业单家企业每年10到20个人的校园招聘量,互联网企业以每年动辄招聘上千人的规模,独占大学生就业市场鳌头。如百度在2011年和2012年校园招聘的总和超过3000人。 企业在校园的招聘大战也是愈演愈烈,这从企业进校宣传时间就可以反映出来。教育部要求,企业校园招聘活动在每年11月20日之后才能开展,但实际情况是,每年9月一开学,各IT企业就已经纷纷进校宣传。除了校友回校外,企业高管主持宣讲会是较常采用的形式,百度CEO李彦宏就亲自到高校宣讲百度人才理念——招最好的人,给最大的空间,看最后的结果,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 据公开资料显示,腾讯、阿里巴巴2011年分别在全国20余所学校进行了校园宣讲。宣讲之外,企业也在发放offer的时间节点、打师兄师姐感情牌方面下足了功夫。 此外,各企业纷纷把目标对准了中国最好的大学。百度、腾讯等几大互联网巨头,校园招聘的对象一般都是“985高校”的学生。 据北大就业信息网上的招聘信息,2011年在北大发布过招聘信息的单位超过5000家,而准备就业的毕业生也只有4000余人,按这个比例,平均每个企业是带不走一个人的。 不久前在中华英才网举办的一个论坛上,一家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抛出的问题“老板要招北大清华的学生,已经三年没招到了,怎么办”引起广泛共鸣,多家企业的招聘经理纷纷表示,北大清华的学生只是看上去很美,但是离自己太远。 不过,互联网企业却总能因搜罗名校学生多而成为赢家。从百度对外公布的一组数据来看,百度2011年入职的应届生有34人来自清华,有62人来自北大;2012年百度即将入职的学生中来自北大、清华的总量则超过了100人。据记者了解,这个数量在非国有单位中是最多的。 IT行业人才需求增速有所减缓 看上去,IT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并非所有的IT专业学生都能踏上这条黄金就业路。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一位负责老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一直以来,IT专业学生的就业待遇都是可圈可点的,不过,平均的薪酬待遇并不能代表整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尤其是就业率。 这位负责人表示,近几年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饱和。一方面,一些企业和部分毕业生创造出所谓的高薪神话,另一方面,一些专业诸如信息与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就业率均低于90%。这位负责人告诫学生,不要只盯着高薪而盲目地进入这一专业。 这种提醒值得参考。中华英才网中国大陆雇佣指数(以下简称CEI)能够反映招聘企业人才需求动向,从2009年1月到2010年3月,IT行业的CEI以平均每月7个点的速度增加,直到2010年3月达到167的峰值,随后,开始走下坡路。而这一指数越大,表明人才市场招聘需求越旺盛。 2011年3月,IT行业CEI曾一度突起,但依然无法阻止递减的大势。从2011年8月起,这种下降趋势愈加明显,到了今年1月,这一指数跌至105,成为2010年以来最低值。 “这并不能说IT行业招聘量会骤减,相反,IT行业的就业总量依然很大,但其招人的增速会大大降低。”资深HR顾问刘兴阳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这一点在硬件领域表现十分明显。除了几家排名最靠前的厂商,其他企业的用人需求已经有了明显减少的迹象。 赛迪顾问IT系统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梁潇告诉记者,受人力成本上升及招工难度加大的影响,大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正在谋求通过自动化手段降低对人力的依赖,例如富士康在大力推进其机器人计划,用于提高生产效率。总体来看,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有所减弱。 但梁潇同时表示,这是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能否在近几年折射到就业市场尚不能下定论。 结构性短缺仍是痼疾 不过,业内还有一种观点,即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发轫,可能带动IT行业进入新春天,也同时给IT专业技术人员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据百伯数据研究中心预计,全国云计算人才缺口将达百万,2012年与云计算相关的职位增长将超过150%。此外,在移动通信领域,“终端为王”几乎成了一种共识,与之相关的手机终端人才也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增长,愈加让这个行业显得人才匮乏。”百伯网CEO李珍文说。 然而,这些新技术和业务模式给出的职位虽然诱人,入行的门槛却不低,很多用人单位开出的基本“硬件”条件是:科班出身,至少具备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对于那些刚出校门的学生而言,新技术并没有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就业容量。云计算的供应商Hostway公司副总裁艾伦贺罗巴夫就曾对此做过表述。他认为,“新技术”不仅无法给最为广大的高技术人才带来就业岗位,还更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事实上,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IT行业和高校的痼疾。这两年,虽然IT业人才需求旺盛,但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率并未因此而攀升。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率持续降低,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阶段,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 在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李东看来,结构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除了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在于“IT行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快,而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却无法跟上这个速度”。李东告诉记者,一些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只偏向基础理论,工程实践这部分很弱。 IT培训市场持续火爆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李东说,这些培训企业都在广告中宣称,“让实战少的学生完美蜕变成为软件开发职场精英人才”,他们其实是在补当下学校教育的“漏”,因为这些所谓“职业训练”本应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今却外包给培训市场,“这是学校教育的缺位。” 为了就业,不少学生在毕业后不得不去校外参加技能培训。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当学生意识到‘实际操作经验缺乏’时,通常面临着就业,再参加培训就等于延迟了毕业。” 刘兴阳认为,与许多传统行业比,IT行业对从业者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在学校教育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时候,学生自身应对行业高度敏感,明晰行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学习新技术,务必要了解前沿,并想法设法站在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