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巴菲特“后继无人” 解读股神的开放式教育

来源: 2012-03-28 16:44:47

    子女教育历来是中国家庭的头等大事,古人为了孩子,可以孟母三迁;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抢占学区房,也可以倾囊所出,毫无保留。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家长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生活、学习等习惯的影响。日前,中国即客余莹结束“中国即客,乐在即刻——联想乐Phone邀世界即客共体验”全球Campaign,讲述采访彼得·巴菲特过程中,得到的巴菲特家族另类教子之道,为国内的父母教子提供了建议参考。

    股神沃伦·巴菲特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霍华德、小儿子彼得和女儿苏菲。与中国传统的子承父业不同,巴菲特的三个孩子都在从事着与金融投资完全不搭边的事情:霍华德经营着农场,彼得热衷于音乐事业,而苏菲则是家庭主妇,他们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即便在霍德华被巴菲特“钦点”为继承人时,霍华德依旧还在伊利诺伊州种植玉米和大豆,面对老爸对接班人的安排,他没有丝毫兴奋之意,也只是淡淡回答,“只要我能继续务农,就没问题。”

    余莹介绍说,巴菲特的三个儿女虽然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他们所做的事情,在外人眼里,也都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巴菲特的儿女们生活很幸福,毕竟他们都在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其实在巴菲特眼中,自己的子女虽然没有继承他的事业,但无疑也都很成功。而在中国,我们所期望的子女成功,大多还是以财富和地位来衡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多父母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安排未来的道路,动用一切可能的关系为他们打下基础,上最好的学校,读最好的专业,安排最好的工作,所有的一切都亲力亲为、尽自己所能提供到极致。

    巴菲特给予儿女更多的只是精神财富,对于物质方面则近乎吝啬。小儿子彼得小学四年级时,为了购买模型参加学校的飞机模型比赛,不得不到父亲的公司做了15天的“清洁工”。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父亲“在金钱方面管得很严”,身为巴菲特的孩子,他们从小就知道,要从父亲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很容易,金钱支持几乎不可能。即便姐弟三个的零花钱都是以“贷款”形式获得的。

    Forge your own path in life(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巴菲特家族的教育理念,在巴菲特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寻找属于他自己的道路和幸福,而非财富。因此,他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赚钱、炒股或是理财,而是做人的态度。

    正因为有了这种的理念,巴菲特对子女的行动很少干涉,即便面对子女“中途辍学”这种在中国家长看来严重不务正业的举动,也从未强加干预。巴菲特的三个孩子都考取了大学,但都在毕业拿到学位前就退学了。长女苏菲是从加州大学退学的;霍华德在奥古斯坦那大学读书1年,又在加州大学待了1年,然后退学;彼得也只在斯坦福大学念了1年半。

    余莹解释说,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理念的不同,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在国内,家长往往太过注重升学考试,太过注重物质上的给予,而忽视了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和性格的完善,使得我们的年轻一代,许多儿时的梦想只能早早搁浅,只是沿着父母安排的路走下去。

    在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在“股神”巴菲特的词典里,却从来没有这样的字眼,因为他根本不曾考虑过要把家产留给自己的孩子。但是在中国,“富二代”基本成了“豪车”、“豪宅”的代名词。余莹认为,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一个优秀的父母应该给孩子的是追求梦想的勇气和自信,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

    余莹表示,此次携手联想乐Phone对话世界即客,就是希望通过分享国际上即客的成功故事告诉大家: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未来。而彼得·巴菲特这一“富二代”的成长历程,给中国刚刚成长起来的“富二代”们,也是再好不过的借鉴。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李群参加李沧代表团审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