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五市,打造地上轨道交通,串起大青岛,促进我市交通现代化。昨天,刘文俭等15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通达五市的地上轨道交通体系促进青岛交通现代化的议案”,详细分析了建设通达五市的地上轨道交通体系的可行性,认为这是建设环湾型国际城市的需要。 建地上轻轨通达五市 议案中提出,青岛的轨道交通建设较国内同类城市起步晚,已成为制约青岛宜居幸福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尤其是主城区的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成本不断上升,也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无论是从青岛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还是财力水平、建设能力来看,青岛都具备了由市区轨道扩展至市域轨道交通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做大做强五市城区,鼓励人口向五市城区集中,胶州、胶南、即墨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60万左右,平度、莱西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5万左右。即使按照目前五市的人口规模来看,也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水平。目前,青岛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870万,伴随着“三城联动”环湾型大青岛框架的形成以及蓝色经济区领军城市的建设,青岛主城与五市之间的人流将更加频繁、规模将不断扩大。“十二五”末,全市常住人口将会迈上千万规模,这意味着主城与五市及五市之间的交通流量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 提出该议案的代表们认为,通达五市、连接主城的轨道交通建设,有利于西海岸新城区的做大做强、胶州湾北岸新城区的做高做新,有利于生态宜居特色重点镇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提高青岛全域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之所以提出建设地上轻轨或中低速磁悬浮,一是建设成本低。其建设投资分别只及地铁的1/10至1/7。二是建设周期短。地上轻轨建设土石方挖掘及运输量很少,施工条件简单易行。三是绿色环保。每人单位距离能耗仅为公交车的1/3、私人汽车的1/12;而从空气污染的角度来看,轨道交通产生的有害气体仅为汽车的1/25。 为蓝色经济提供动力 15名代表建议,尽快成立由交通、规划部门及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进行前期调研,比较轻轨与中低速磁悬浮的建设与运营成本及效率;确定技术及设备来源。然后招标设计单位,统一规划,明确途经重点镇及组团,以发挥其最大效应。先期可以选取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即墨、胶南或胶州进行建设,然后覆盖莱西、平度,之后逐步形成贯通五市、连接重点镇、部分线路与主城地铁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为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有利于鳌山湾新城、董家口港城组团的发展以及胶州湾北部新城的建设,引领青岛早日迈入蓝色领军城市行列。 根据我市轨道交通规划,2020年前,主要进行市区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建设。远期也规划了由4条线(L1-L4线)组成的总长287.9公里的市域轨道线网。其中,L1线:莱西-汽车东站。自莱西市经过华山镇、即墨市,到汽车东站。L2线:王台镇-城阳。自王台镇起向北,经胶州市、城阳上马、流亭机场、长途汽车北站,后与L1线接轨。L3线:平度-鳌山卫。自平度经张戈庄镇、南村镇、兰村镇、南泉镇至城阳,再经惜福镇到鳌山卫。L4线:胶南-长江路。自胶南大珠山镇起,经胶南市到黄岛接M2线。建议结合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新的城市空间布局,对规划线路进行重新论证、适当调整,然后选择一至两条线路,开展项目设计与工程招标等,尽快启动市域轨道交通建设。 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 刘文俭认为,通达五市、连接主城的轨道交通建设,有利于疏解老城区的人口密度、交通密度,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正如要跳出“三农”方能解决“三农”问题的道理一样,解决青岛城区交通拥堵问题,也必须跳出主城区方能解决主城区的交通问题。否则,只在主城区进行道路建设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立体、覆盖全域的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市域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方能有效疏解主城区人口、解决“城市病”。(记者 王磊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