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绝迹40年大沽河鲻鱼游回母亲湾 老特产复活

来源:青岛晚报 2012-03-26 15:12:43

    消失10多年的小白虾、纹蛤蜊游回来了,消失20多年的黄姑鱼、白姑鱼游回来了,消失30多年大毛蟹游回来了,最让渔民们兴奋的是,连消失近40年的胶州湾特产——大沽河鲻鱼也游回来了……昨天记者在胶州湾大沽河入海口的胶州市营海镇东营村码头了解到,最近几年来随着大沽河水质的明显改善,一些消失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胶州湾“两合水”老特产,如今重新出现在了渔民面前。

    喜事 名水产频频现身胶州湾

    “我们30来岁的这些渔民都不认识鲻鱼(当地发音‘支鱼’),后来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说这就是胶州湾里很有名的特产鲻鱼! ”连日来,记者在环胶州湾两岸的胶州营海街道办事处和胶南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采访时,一些渔民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起了最近一段时间来他们的一个“大发现”:消失了30多年的胶州湾特有的鱼类珍品鲻鱼又游回来了。祖祖辈辈多在胶州湾赶海为生的红石崖街道办事处渔民刘怀恩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胶州湾里打了20多年鱼了,小时候家里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胶州湾珍贵鱼种鲻鱼,他却从来没有打到过。前几天,40多岁的刘怀恩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胶州湾鲻鱼”。

    营海街道办事处小洛戈庄的66岁渔民王景和昨天告诉记者,“胶州湾鲻鱼”在被人淡忘了30多年后,最近一段时间又突然成了当地渔民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去年深秋以来,不断有赶小海的渔民打到鲻鱼,大的有两三斤重,多数都只有半斤左右,很多30来岁的渔民还当成梭鱼卖了,我们几个上了岁数的老人认出了那是很有名的鲻鱼。 ”老王兴奋地说,自己十五六岁开始跟着家人下海打鱼,在胶州湾里整整漂了50年了。自己最初下海的十几年,每年的春天都是打鲻鱼的“黄金季节”。“鲻鱼就胶州湾里有,大沽河入海口周围三四十平方公里的鲻鱼称为‘沽鲻’,肉质最鲜美,那时候一天一个小船就能打两三千斤,后来越来越少,从一个春天能打一百来斤,20年前到现在几乎连个鲻鱼影都看不见了。 ”

    惜售 沽鲻可上大席有钱难买

    “从城阳红岛到胶州营海到胶南红石崖,胶州湾沿岸都对带鳞的海鱼另眼相看,在这些地方最贵重的鱼就是白鳞鱼和鲻鱼,当地的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只有这两种鱼能上大席。”昨天下午,记者在营海街道办事处的东营村码头见到了刚刚赶海归来的当地渔民郑守桓,刚刚上岸的老郑提着一条两斤多重的鱼给周围的渔民“显摆”。 “这一趟只打了20来斤马蛸,要不是有这条鱼垫着底,连油钱都不够。 ”一些六七十岁的老渔民认出了老郑手里提的鱼正是鲻鱼,一些年轻的渔民也纷纷跳到老郑的小舢板上看看鲻鱼到底长得啥模样。码头上等待上货的几个海鲜店的采购员让老郑出个价,被老郑一口回绝了。“多少钱都不卖,这两天有个本家办大事,我这个礼比送上两千块钱都上彩。 ”老郑自豪地说。

    采访中,东营码头的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向记者讲了一段自己 “找”鲻鱼的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个亲戚托他买一条“带鳞鱼”办事用,结果他在东营码头附近的三四个渔村问了个遍,最后花了40元钱才买了一条一斤二两的。 “那时候一斤鲻鱼就值40块钱。”当地渔民告诉记者,鲻鱼从外形上看跟海里的梭鱼差不多,所以这二三十年打不到鲻鱼,胶州湾沿岸人家遇到婚丧嫁娶时,只好用海捕的梭鱼来代替。“鲻鱼的头稍微往上鼓一点,眼圈是黑的,梭鱼的头扁平,眼圈是红的。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这样描述鲻鱼跟梭鱼的区别。

    乐园 母亲河水质改善吸引“游子”

    被青岛人誉为母亲湾的胶州湾这一块风水宝地,水产资源非常富足,海产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在80年代初仅生活在湾里的常见鱼类就有近100种。大沽河被青岛人誉为母亲河,大沽河汇入胶州湾处的入海口,更因为是“两合水”而吸引和哺育了像小白虾、纹蛤蜊、沽鲻、黄姑、白姑等胶州湾特有的珍稀海货。这几年得益于大沽河水质变好,小白虾产量逐年递增,在胶州市区附近的大小饭店非常叫座。更让老渔民王景和兴奋的是,最近两年连消失了三四十年的胶州湾大毛蟹也突然“冒出了头”。“我十来岁大的时候,大毛蟹太常见,半天工夫,一个人就在芦苇湿地里就能拾三十多斤。 ”王景和笑着说。(记者 刘艳玲 张贝)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天然气将贯通青黄进市区 海底铺管道直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