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捆捆的竹枝毛料从浙江运来,拉、摔、揉、绑……短短的几分钟,经过胶南泊里西红石村村民的巧手,看似杂乱的枝条“变”出了一把把整齐、漂亮的扫帚,最后送到环卫工人的手中,为城市环境的整洁出力。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扫帚村”,记录了一把扫帚的“出生记”。 ■现场·早晨7时 浙江运来竹枝毛料 “大家都出来搬货啦!”3月16日早晨7时,四辆满载竹枝毛料的大货车缓缓驶入胶南泊里镇西红石村的操场,村委的大喇叭招呼村民们前去卸车。村民陈立波和媳妇徐美芳骑着三轮车来到操场上,和其他陆续赶来的村民将大捆毛料从车上卸下来。“一车装600捆,四车一共是2400捆,没问题,数都对。”陈立波点完数和货车司机说。 “现在,这些竹枝毛料都是从浙江的老板那直接发过来的,我们打了20多年交道,都是老交情了,货到付款,数目清点完以后,我们就将钱汇过去。”陈立波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单家单户进毛料都是先从浙江批发到日照,然后再从日照购入毛料,价格也压不下来。现在村里有专门的人负责进料,每捆毛料比以前能省5块钱,一车600捆总共能省下3000块钱。 ■现场·上午9时 成捆竹枝堆成小山 走进村里,家家户户都能看见成捆竹枝堆成的 “小山”及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陈立波的家中,上百捆的竹枝毛料被一层层地摞起来,占据了院内的大半面积,各种切割好的竹枝和竹梢也铺了一地,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 “家里一年到头就是这样,竹枝毛料都是秋天和现在这个时候断断续续地有货,家里必须要多存上一点,要不然等忙起来的时候没了料,那就耽误挣钱了。”陈立波说。 “村里家家户户最重视的就是防火,堆在那儿的都是钱啊,万一出事就全完了。”陈立波告诉记者,他们用防火篷布盖在毛料垛上,逢年过节,村民们都在大街上放鞭,绝不敢在家门口的胡同里放。 ■现场·上午11时 铺完扫帚胚还得称 记者看到,扎着红头巾、戴着白手套的徐美芳在院里将大的竹枝拣出来,把上面的小枝劈下来,挑出来的竹枝再捆起来铺扫帚胚。奇怪的是,徐美芳将做好的扫帚胚称了称,不时地添上去或拿下来。 “扫帚大小不一样、重量不一样,价格当然也不一样。例如质量最好、个头最大的扫帚重达4.5斤,很多农村用它来打粮食,扫帚苗子头长80至85厘米,后面把长1米到1.05米,这样的大扫帚对外批发就卖16元一把;像环卫工人用的扫帚就要稍小一些,做得比较轻巧,只有3斤重,这样他们用起来比较省力,这样的扫帚批发卖12元。”徐美芳说,他们是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来做,所以要称称扫帚胚的重量,重的扫帚用料足,价格自然而然就高。 ■现场·下午2时 几分钟就扎出一把 陈立波把只有几平方米的厨房当做“加工车间”,他坐在10余厘米高的板凳上,双腿略向上弯曲,双脚蹬在自制的专业工具上,用双手使劲拉、摔、揉、绑……井然有序地几个动作干脆利落,看似杂乱的竹毛条很快就成了一把扫帚,这一过程仅需短短的几分钟。 “扎扫帚看似简单,但其中很讲究技巧和经验,不能扎得太松,否则打扫的时候会散开。所以扎扫帚的人多为男人,毕竟是辛苦活,要有力气才行。”44岁的陈立波说,扎扫帚用的铁丝也很有讲究,粗的扎不紧,细的容易断,一般都用20号铁丝,直径约在1毫米。每把扫帚共需要扎八九道铁丝,这样才能保证结实耐用。整整一下午,陈立波夫妇一刻不得闲,时不时还有客户打电话催货。“快了,过两天你就过来拉吧。”陈立波嘴上应承着,手里的活也没耽误。 ■现场·下午5时 不出家门有人来买 天色渐晚,陈立波将扎好的扫帚,10把为一捆绑起来,然后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不同的房间,家里除了睡觉的屋内没放扫帚外,其它几间屋全部塞满了扎好的扫帚。“再过两天,这些扫帚就会出现在诸城的马路上了。”陈立波笑着说。 “前天,诸城环卫公司的老客户让我赶制600把扫帚,我自己肯定忙活不过来,又分给其它户一些,大家一块撵着干。”陈立波说,现在扎扫帚比以前强多了,记得十几年前,他扎了扫帚还得骑着自行车带到泊里大集上卖,一把大扫帚只卖1块钱,当时销量不行,扎得也少,一个月也就扎100多把,现在一天就得扎这个数,不出家门就有人来买。“我们的客户遍及周边县市,甚至还有日照、诸城、五莲、高密的客户,最远的都卖到江苏。”陈立波说,现在城里虽然用上了扫马路的汽车,但小的角落还得用人工清扫。听浙江那边批发毛料的老板说,现在毛料还大批出口日本,他们也用竹枝做扫帚,说明扫帚还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