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兴隆路街道宜昌社区,只要打听“说北京话的老太太”,很多人都会热情地为其指路。她就是古稀老人孙宝兰。 退休之前,孙宝兰在北京火车站担任广播员。1994年退休之后,为了照顾刚刚出生的外孙,她离开北京定居青岛。 孙宝兰住在兴德路84号,是原“一木”的职工宿舍。这处老楼院基础设施较差,也没有物业管理,日常繁琐事较多。2003年,居委会找到孙宝兰,想让她当楼长。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楼长没有工资,人人知道是个苦差事。但为居民服务,我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她说。 兴德路84号的楼道里没有灯,居委会张罗着给居民安上感应灯。收初装费时,六楼一户居民说什么也不交,理直气壮地说:“我们黑天都不出去,用不着这个灯。”其余居民都交钱了,就差这户居民。孙宝兰将初装费替这户居民垫上。“不就是15块钱吗?说不定等他想通了,就能把钱还给我。”孙宝兰想。过了一年要居民分摊电费时,这户居民又不交。孙宝兰又替他们垫上。后来,居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你一言我一语,都把矛头指向了六楼那户居民。最后,那户居民交上这两笔钱。 感应灯使用单独的电源。每天早上六点一起床,孙宝兰就来到楼下打开电箱锁,将电闸拉下。晚上,天一黑再合上电闸。电箱的锁常常无缘无故地被撬,这几年来,孙宝兰仅自掏腰包为电箱配锁就配了六七把。 楼长有时要收一些杂费,有人存心刁难,交费时递上一大把五分一角的钢镚儿,怎么办?“没关系,拿走”,大妈数也不数就告辞,回家换上整钱交上,钢镚儿留着到银行兑换。 孙宝兰出生于1938年,比雷锋大两岁。年轻时在北京火车站就连续多年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孙宝兰说:“我帮助过天桥的老人拿行李、背着病人进出站、为素不相识却没钱的人买票……除了做广播员,那些年在站上没少做这样的事。 退休了也不能含糊。” 前几年,楼下小屋里突然搬进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家务纠纷,老太太失去了生活来源,孙宝兰在家里包上饺子、包子,给老太太送去。冬天还没到,孙宝兰就开始四处拾木柴,帮老太太劈好码在墙根。 院里一对失业的夫妻在附近的中学旁开了一个小饭铺。孙宝兰看两口子在高峰时间忙不过来,主动帮着切菜、端饭。“本来就失业了,哪有闲钱雇人工啊。我能帮,就帮帮吧。” 孙宝兰楼下住着一位低保户王春艳,患有智力障碍,家庭生活较为困难。居委会为解决王春艳家的实际问题,将楼院的卫生保洁工作安排给她。但因为自身的残疾,王春艳连院子也扫不干净,有的居民提出意见。孙宝兰站了出来:“没有问题,包在我身上。”从那以后,居民们常常看到年过七旬的孙宝兰替王春艳扫地。特别是过春节期间,居民们常常看到孙宝兰拿着扫帚仔细地扫除地上的鞭炮屑。扫地需要扫帚,大多数时候,孙宝兰连扫帚也替王春艳买回来。每天早上,孙宝兰锻炼身体时,也不忘叫上王春艳。王春艳不太会做饭,孙宝兰经常手把手地教她。 孙宝兰会织毛线。背心、袜子、拖鞋,织起来得心应手。到青岛后不久,她在媒体发起的献爱心活动中,仅仅用四天时间就织就了两件毛背心,给两位住在仙游路的孤寡老人送去。有的老人家里冬天没暖气冻脚,知道孙宝兰织袜子织得好,就送来家里的旧毛线,请她为自己织上一双。孙大妈向来是来者不拒,一个秋天就能织上五六十双毛袜子。有时,她还自己出资买回毛线,织好背心、袜子送给社区里的老人。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位名叫石仁君的小朋友从四川来到青岛。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一消息后,孙宝兰坐不住了。六一儿童节,与石仁君素不相识的孙宝兰买了衣服、沙滩鞋来到他所在的北仲二小。后来,孙大妈又为孩子亲手织了件毛衣,还购置了上衣、裤子等秋装,在“十一”的时候为孩子送去。 采访结束时,孙宝兰告诉记者:“我比雷锋大两岁。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是我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 本报记者 姜慧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