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力增12%

来源:青岛早报 2012-02-13 14:33:50

    ■工业产业 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力增12%

    产业强则国强。青岛的工业底子不薄:在“上青天”时代,岛城的纺织业与上海、天津并驾齐驱;闻名遐迩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岛啤酒无一不是制造业的“孩子”,为岛城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抓工业关键在抓产业,抓产业关键在抓项目、抓企业,抓项目和企业必须依靠企业家。”在今年的全市经信工作会议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经信委主任项阳青高度概括。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662.8亿元,同比增长20.4%,工业增加值增长13.5%,产值和增加值连续四年保持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同时,七大产业产值突破万亿,达到108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8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然而,眼下的成绩单虽然光鲜但仍有不足:概括而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产业,要坚定不移地抓技术改造,坚定不移地抓工业设计,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设计水平,促进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传统产业产品新颖化、品牌化、精品化,再造我市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项阳青指出了改造的方向。对此,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青钢集团董事长王君庭深有感触:“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钢铁企业而言,是近年来经营最为艰难的一年。我国钢铁企业的利润率更是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利润率,钢铁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甚至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研发生产高效高端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实现新突破,高效品种钢材比率达到85%以上,在完成国内销售目标的同时,超额完成钢材出口增量目标。”

    目前,我市七大产业已形成6条千亿级产业链,产业链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南车四方股份(增长49.2%)、武船重工(增长124.7%)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加速崛起。五市及黄岛、城阳七个重点工业区市完成产值9933亿元,增长24.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9%。

    “201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力争12%;软件业务收入增长40%、力争50%,总量在副省级城市再前移一个位次。”项阳青清晰地指出了工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重大项目 “龙头”聚力挺“腰身”

    大项目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要想做山东半岛的“龙头”,首先要强壮自己的筋骨,让“腰身”健壮,而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体现着城市的实力。

    重点项目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青岛市“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对“十二五”五年内的重点项目进行了规划,规划实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社会民生八大领域900个重点项目建设,直接拉动就业30万人。

    900个重点项目、30万人的项目意味着什么?背后暗藏着怎样的锋芒?它就是:第一条海底隧道完成后,积极谋划胶州湾第二条隧道建设;完成青龙高速公路,完善其他高速出入口、收费站等配套设施;完成西部南北大通道、省道09、省道218升级改造等干线公路项目建设,完善青岛市域与周边地市衔接公路交通体系……同时,快速路三期、新冠高架路、青威高速公路延伸段、杭鞍高架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重庆路快速路、仙山路等城市快速路工程,一条条城市道路管网的开工建设,让这座城市如虎添翼,“发展之路”也顺势延展开来。

    自去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来,以项目为牵引,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403.6亿元,增长24.4%,是“十一五”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业内人士点评说,眼下的青岛形成了“心里想着项目、眼里盯着项目、手里抓着项目”的浓厚氛围,以这些龙头项目为支撑,青岛的产业集群形象大变,成了关乎区域经济全局的引导力量。 ■商务发展 建沿海型商贸中心城市

    “内外贸融合、内外资融合、境内外消费融合”,我市商务发展“十二五”前景规划,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大商务格局。

    五年之后的新青岛,首先将成为一座沿海型商贸中心城市。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市消费总量进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6位,商贸工作将围绕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提高民生的目标,加快调整升级,“民生商贸”深入人心。

    五年之后的新青岛,还将成为一座外贸强市。到2015年,对外贸易总量进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3位。其中,进出口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经济社会贡献度全面提升;其次,进口与出口基本平衡,消费类与生产类进口并驾齐驱;第三是一般贸易占比扩大,加工贸易升级,贸易方式更趋合理。第四是机电、高新产品占出口半壁江山,品牌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易效益进一步提高;第五是私营企业量增力强,对外贸易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最后,市场多元化程度提高,对新兴市场出口大幅增加。

    五年之后的新青岛,更将是一座企业高度国际化的现代商务都市。我市将通过实施“3311工程”(建设三个海外园区、三个海外棉花基地,10个海外资源开发平台和10个境外企业集群),到2015年,青岛将拥有一批享誉全球的跨国经营大企业,生产、经营、研发、销售等网络遍布全球近100个国家(地区);拥有一批影响较大的境外企业集群;拥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业资源保障体系;拥有一批初具规模的境外能源、矿产资源补给平台。

    “今年我市还将正式启动‘北方商都’计划。”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对我市今后的商务发展充满信心。青岛作为重要的口岸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同时,青岛拥有大量的经营主体,如数量庞大的外资企业和从事流通服务的民营企业,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保障。此外,青岛还有地理优势,距离日韩等国家比较近,有条件成为东北亚的重要口岸。青岛将在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上,完善、提升服务业功能和水平,首先打造青岛地标性高端核心商圈、东部沿海现代“商都”,进而向外辐射。在服务业水平上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看齐,力争通过服务业带动青岛工业、农业、水产品的发展。 ■转方式调结构 “转调”之路剑指高端

    对比过去,站在经济发展的崭新起跑线上,如何实现 “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如何走出青岛特色的“转方式,调结构”之路,这一“经济命题”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再一次被提了出来:未来五年,“率先科学发展”被明确青岛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性目标之一,“转方式、调结构”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海信的企业研发中心,在他们研发团队的设计中,激光电视、立体电视这些未来引领时代之先的产品,都是他们努力的方向。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开始在企业落地生根。注重自主研发,建设高标准的实验室,不仅是企业危机中突围的有效 “武器”,也为“后危机时代”企业占领技术“新高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资源平台。

    早在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可以说,不转就没有出路,不转就没有活路。在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帆介绍说:“青岛啤酒提出的 ‘碳管理’走在行业前列,内部管理已经实现了 ‘碳闭环’。”青啤公司坚持“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碳管理”的理念,搭建了“低碳运营模式”,启动产品碳足迹核查、碳官培养等工程。2008—2010年三年间投资近4亿元用于节能环保项目,近5年累计回收啤酒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45万吨,相当于种植30年树龄的410万棵冷杉树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2011年公司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单位COD、SO2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5.88%、13.64%,废料综合利用价值1.93亿元。实施碳的闭环管理,既减少环境污染,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自2002年起,青岛啤酒就开始实施产品结构、品牌结构、组织结构和价值链结构的调整,‘调结构’不仅为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动力,更是青岛啤酒的制胜法宝。”他说。

    过去的五年,青岛抵御住了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甚至欧债危机的考验;今后五年,任重而道远,在“一区一谷”的带动下,一个崭新的大青岛将屹立在世人眼前。“再造新青岛,打造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就要着眼于实现蓝色跨越!”在谈及青岛未来的城市发展时,市发改委主任刘明君表示,青岛在未来的几年当中,尤其要对照国际知名湾区都市标准,通过蓝色经济区彰显我们青岛的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取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本组撰稿 记者 官华晨 景虹 本组摄影 记者 刘海龙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