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来青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精神、传统美德深入人心上下齐心奋战再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一座城市的风采,不仅在于它拥有美丽和现代化的城市风貌,还在于充盈而丰厚的城市文明与精神内涵,即精气神。“文明赢得尊重,同铸美好心灵,共建美好家园”,五年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参与第三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青岛实施了“提升市民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公共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着力在推进创建高标准和常态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成效显著。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奋战,我市三年测评的总成绩在参加复查的第一批和第二批7个省会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回顾五年来的变化,青岛城市变得更美更靓:经过环境综合整治,八大关恢复当年好景致,铁路两侧呈现盎然绿意;清理视觉污染,市容变得整洁清爽。而其间发生在青岛的动人故事也常常让全国感动:“微尘”,从一位数次不留名向灾区大额捐款普通市民,扩大成一个爱心群体,一直到现在成了全国闻名的青岛爱心与慈善名片;“红飘带”,提起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一系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2011年,当全国舆论因广东“小悦悦事件”而考问道德良心之时,青岛的“红飘带”爱心群体——的哥的姐们却用发自内心的助人行动,彰显了青岛城市的道德高度…… ■城市文明在眼前 宜居环境 乐了百姓 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 创城让市民受益 在青岛市民心中,“创城”已经成为改善生活环境的代名词。通过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公共秩序,来提高城市宜居程度,成了我市创城的主要手段和目的之一。创城提升了青岛居民幸福感,这是记者采访市民得到的感受。因为创城,青岛比以往更加靓丽,这是市民发自内心的感慨。 八大关: 拆违增绿景美人更爽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多年来,岛城的独特风貌一直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作为城市形象的集大成处,八大关风景区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为了更好地保护八大关风景区,去年5月中旬以来,我市启动八大关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抓好违建拆除、综合治理、改善民生和长效机制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整治工作取得全面成效。在八大关景区,游兴正浓的大学路居民张余良告诉记者,多少年了,八大关没有像今天这样养眼过,新整修的欧陆建筑与平整的道路、干净的卫生环境相得益彰,整个八大关风景区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韵味。 八大关景区环境,除了让居民拍手称快外,整个景区绿化的改变,则把八大关原有的景观和风情还给了市民和游客。整治行动前,由于连续干旱和人为破坏,八大关景区内绿地苗木、草坪受损严重,大面积的绿地出现斑秃现象。景区内设施中,出现部分亭廊和园林设施陈旧破损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八大关综合整治行动启动后,把绿化恢复作为重点项目推进,突出节点的塑造,设计时本着“春花烂漫、夏花清雅、秋色绚丽”的原则,营造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观氛围;突出植物景观,体现春夏秋三季的植物季相和色彩变化,形成春季热烈奔放、夏季清雅舒爽、秋季色彩斑斓的植物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增加了城市景观的艺术情调。经过半年多时间,共改造绿地5.68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2.98万株。改造后的八大关风景区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艺术景观。 铁路两侧: 景观长廊取代脏乱差 红瓦绿树、整齐划一、文化味弥漫,这是说青岛海边一线吗?不,这指的是铁路两侧。经过植树造林、沿线老楼外立面整治、各站台周边拆违添绿,随着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展开,才有了如今环境的大幅提升,一改此前沿线尘土飞扬、污水横流、老楼斑驳的破败景象。我市铁路两侧环境整治的目标是:打造进出岛城最绿色、最具文化味的景观长廊。目前,这一景观长廊正在逐步呈现。 植树造林的同时,铁路沿线各辖区还利用地理特点打造景观节点。镇平路南段铁路沿线,此前的大土坡已被绿化树木覆盖。据了解,铁路两侧环境整治指挥部在镇平路南段,栽种了长达一公里、多达万余棵的黑松、垂柳等树木,同时又将坑洼破损的路面全面修补。工程完工后,区域内的环境和通行状况,都有了质的变化。 铁路两侧的老楼房改造,在扮靓铁路沿线风景的同时,也直接提升了居民居住环境。四方火车站附近的海岸路沿线,一排排楼房焕然一新,不仅外立面全新粉刷,而且还戴上了“小红帽”。“我们这座楼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几乎30年没有修缮过,而去年政府一次内外全装修,老房换新貌,住着更舒心。”提到铁路两侧改造,住在海岸路上的王先生直竖大拇指。 据了解,去年我市完成铁路两侧立面整治面积共计56万平方米。在建筑立面整治中,注重突出铁路两侧环境景观的文化特征,延续青岛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风格和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脉搏。 视觉污染治理: 还百姓清爽城市空间 往年市民开车走在胶宁高架路上,道路上以及两边映入眼帘的是让人应接不暇的各类广告牌,而到沿海一线走一圈,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总要搭配看一眼商家的广告。现在,这些让市民“眼厌”的广告被清理一空,市容环境变得清爽而养眼。这与我市自2010年12月启动的全市视觉污染清理整治活动功不可没。 在户外广告拆除方面,去年市区共计拆除大型立柱广告516个、9万平方米,桥体广告1288个、3.3万平方米,跨街龙门广告88个、1.4万平方米,拆除标识立牌620块。多年来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莱阳路LED电子显示屏、青岛湾三块巨型广告、太平角一块2247平方米号称亚洲最大的板式广告也被集中拆除,整个青岛湾的视觉环境明显改善。 我市组织编制《青岛市户外广告、招牌设置总体规划》,为户外广告划定红线,明确了禁止设立区域。其中包括各级政府及其周边地区、青岛风貌保护区内的城市绿地、奥运文化街区、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区范围内其他历史建筑的控制地段;沿海一线地区,如前海一线西起贵州路,包括太平路、莱阳路、文登路、东海路以南区域;山、海、景区保护范围内,如小珠山、崂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 ■感动瞬间 青岛人文明行动镜头 ●2007年7月1日,在城阳区一个路口,过马路的老人突遇大雨,正在饭店吃饭的城阳区居民仇剑锋见此情景后,冲进大雨帮老人撑伞,一直将老人送回家。路过此地的招吉玲、王招平母女也为在雨中蹒跚的老太太送去一把伞。“暴雨中的感人一幕”在媒体和网络上广为传播,被誉为“爱心伞”。 ●2008年11月23日凌晨2时,即墨市教师胡磊因脾脏破裂造成大出血,急需补充能够使血管凝血的纤维蛋白源和凝血酶源复合物。胡女士家人向电台求助,但是,这两种药物岛城各医院都没有。济青两地电台连线,终于在省立医院和齐鲁医院找到了这两种药。岛城、泉城之间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生死大营救。当护送救命药的车队到达高速公路即墨出入口时,即墨当地100多辆出租车司机自发集结,用车辆将高速公路和医院之间的所有路口封锁,只留下一条直达通道……经过2小时45分钟的接力护送,救命药终于安全抵达即墨人民医院,15分钟后注射到了胡磊体内。 ●2009年3月22日上午11时许,胶南市临港经济区兰西村的5岁男孩李宇航在村东河的桥上玩耍时,被其他顽皮同伴推倒掉入一米多深的河中,这时正在附近倒垃圾的83岁老人吴英美发现后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及个人安危,只身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救人。 ●2010年3月5日下午3时30分许,平度姑娘董金凤在北川县安昌镇红绿灯岗亭十字路口28度陡坡处执勤,在护送北川安昌第一小学4名学生过马路时,为保护其中两名学生杨永欢、魏首发的安全,董金凤的左脚被一辆满载红砖的小四轮拖拉机后轮碾过,严重损伤,踝关节骨折,多处脱位,皮肤软组织严重受伤。事迹感动四川。 ●2011年11月3日清晨5时35分,准备去早市卖早点的罗女士骑着自行车经过辽阳西路与劲松七路路口附近时,被一辆疾驰而来的红色比亚迪轿车撞倒,肇事司机非但没有下车救人,反而踩着油门一路向东疾驰。这一幕被青岛海博出租车公司的梁斌师傅看到,他一边追赶肇事车辆,一边通过车载电台向公司其他的哥发出了围追堵截的“通缉令”。一时间,接到通知的其他8辆出租车分别从台东、四方长途站等各个地方赶来,在梁师傅的组织下,4辆出租车对逃逸轿车进行围追堵截,另外5辆出租车则负责救援。(记者 刘延青) ■文明驻心中 处处可见“小蓝帽” 文明基因植入城市的每一个细胞参与志愿活动成了市民生活常态 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一届让全国和世界称赞的奥帆赛。奥帆赛上,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成为青岛奥帆赛场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蔚蓝的海边身着各色祥云服饰的他们,穿梭于帆船赛场的各个角落,无私奉献,不辞辛苦,共同见证了奥运盛事成功举办。奥帆赛过后,人们发现,志愿者们已经离去,但志愿精神一直留在这个城市里,留在人们的身边。特别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活跃在各个领域内的志愿者,让人们看到城市的志愿奉献精神。 家住市南区奉化路的71岁老人张桂芝,在她获得的诸多奖励中,特别看重一个荣誉证书,那是奖励她为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优秀志愿者的荣誉证书。虽然年过七旬,但提到参加志愿活动,张桂芝说她总是全身充满活力。“上街维护交通秩序,参加社区治安联防巡逻,我还特别加入了专为关爱空巢老人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团队。”张桂芝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社区现在有老龄志愿者团队,大家在志愿奉献活动中收获了生活的快乐。 在青岛,像张桂芝老人这样,参加志愿活动已经成了众多市民的生活常态。据市志愿者协会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1758支志愿服务队伍、44.5万名注册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如同植入文明基因的城市细胞,用他们的奉献共同推起了青岛城市文明的高度。比如在青岛,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有一小部分人群比较特殊,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公休日,只要他们一接到血站电话就会立马赶去献血——这就是“熊猫血”献血志愿者团体。 创城期间,头戴蓝色志愿者标志帽的市民更是走上街头,随处可见。 志愿行为成了青岛市民“文明于心,外化于行”的最好见证之一。 ■亮出“城市名片” “微尘”“红飘带”感动中国 5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成为青岛形象新名片 青岛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五年来,我市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一手抓软环境和人的道德心建设。自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先后涌现出大洋一号船长陆会胜、普通士官朱桂全、奉献爱心的市民群体“微尘”、救危扶困出租车司机群体“红飘带”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彰显城市内涵的典型群体,成为青岛这座城市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微尘,上升为城市精神 青岛 “微尘”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时,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短短数年之后,“微尘”扩大成一个爱心群体,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 寻找“微尘”的过程,成为青岛市挖掘和塑造城市精神的契机。“微尘”精神深深感动了市民,越来越多的人在捐款后留下了 “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微尘”已逐步扩展为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品牌。仅2008年汶川大地震,青岛市以“微尘”名义捐款捐物的就达2.97亿元。“微尘”从当初一个爱心捐款者随手写下的名字,演化成为“一座城市的良心”。 把握“微尘”现象,我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微尘公益文化宣传,不断在全市掀起学习微尘精神、共奏爱心乐章、共建和谐社会的热潮,将微尘精神上升为一种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引导全市人民做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如今,体现爱心永驻、博大无私、真诚互助精神的“微尘”现象已经上升为一种城市精神。 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微尘”精神在青岛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由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和市红会联袂推出的“读早报晚报做微尘”公益活动,倡导人们 “向微尘学习,读一份报,献一份爱”,一年时间累计捐款70余万元,使5000多人次受益。 红飘带,传递温暖感动中国 在青岛,红飘带和全国知名的公益品牌“微尘”一样,有着一种特殊的含义。她诞生于2006年,当时三位岛城出租车司机先后捡到巨款后主动交还失主,青岛市民自发赠送红飘带向他们表达敬意。之后,岛城出租车行业就将红飘带印制到了那些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出租车司机的车上。从此,“红飘带”成为一种精神,涌动在青岛的大街小巷。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全市窗口行业学习红飘带精神,把飞扬的红飘带变成了青岛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创建和谐社会的纽带。当800万岛城市民因“微尘”而凝聚,因“红飘带”而提升,把对城市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时候,“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成了大家良知的底线。 2011年10月7日,发生在青岛街头的一件事,让全国再次感受到岛城“红飘带”精神的温暖与可敬。那一天,在南京路公交车站,一位老人突然摔倒在地血流不止。人们打了120急救电话,但一时谁也不敢上前救助,路过此地的青岛艺华出租车红飘带车队队长慕春华首先伸出了救助的手。当时有一个人说,大姐你别动,是他自己磕倒的。对于对方善意的提醒,慕春华并没有犹豫,而是半跪在地上,试试老人的脉搏,询问老人心脏有没有不适感。接着,在场的人们也一起上来帮忙了。为了尽早让老人得到救治,慕春华在两位年轻人的帮助下,用自己的车将老人送到医院,等老人的家人赶到时,老人已经脱离了危险。 2011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温暖的红飘带》为题对我市红飘带出租车队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节目播出后第二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致信市交通委运管局及全市出租车司机师傅们,表达了“感谢和深深的敬意”,指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敬老爱亲的有形和无形的‘红飘带’,向社会传递着爱的温暖,成为岛城新的亮丽名片”,并号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在每一位青岛市民心中系起属于自己的‘红飘带’,更多地关爱他人,传递温暖,在心手相连中凝聚起道德的力量,共同建设我们宜居幸福的现代化青岛!” 看了李群书记的信后出租车司机师傅们备受鼓舞,社会各界表示要 “弘扬红飘带精神,争做文明使者”,迅速掀起弘扬红飘带精神的高潮。 |
上一篇:西海岸10年再造1个新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