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从积极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入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回顾青岛5年来的发展历程,一条不断攀高的民生曲线跃然纸上。 社会“安全网”越织越密 五年来,我市坚持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工作重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最近几年是养老金涨得最快的时候,现在每月能多拿200多元。”家住市南区的退休职工张同让开心地说道,“退休金年年涨,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我市共有企业退休员工40多万人,我市连续八年的“涨薪”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2011年6月18日,74岁的莱西市开发区城东埠村刘长瑞老人的 “红本本”——养老金存折中有了465元的首笔养老金。“俺是农民,这些事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现在都成真的了”。 刘长瑞也许不会想到,他存折里的数字,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6月17日, 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首次养老金发放仪式举行,标志着我市在全省率先进入“全民养老”时代,全市约88万“无保”老人每月都能领到“退休金”。 “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将城镇无保障居民和农村居民‘合二为一’,将国家新农保政策扩大到了城镇未参保居民。”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2010年起,我市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市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乡无缝全覆盖。 5年来,我市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也逐步提高。2007年,建立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启动了七区居民医保工作,将七区51.8万老年居民、重度残疾人、少年儿童、大中专学生以及非从业人员纳入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在此基础上,2008年,我市又将居民医保制度向五个县级市延伸,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无缝隙”覆盖。 经过五次调整,我市七区城镇职工医疗费最高支付限额由3.4万元提高到15万元。5年来,工伤、失业保险待遇和老年居民、重度残疾人等住院费报销比例,均有大幅提高。 民生“加码”提速幸福感 民生幸福既是经济活动的原初起点,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5年来,我市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的民生举措,不断发力让群众幸福“加码”。 5年来,我市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和“两改”安置用房22.2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已达15%,解决了15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我市先后修订出台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四个管理办法,确立了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商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基本实现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就业是民生之本。5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扩大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积极促进就业。5年来,我市新增就业200多万人,实名制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达到90%以上,城镇失业率逐年下降。 创业是就业之源。我市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创业环境等措施,全市形成了“一中心、多基地、广辐射”的创业工作格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5年来,我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校长教师交流,关注弱势群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城乡间、区域间和学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趋近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的教育公平理想。 一座城市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如何,群众健康指标是最有力的例证。目前,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0.1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5年来,我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得到缓解,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机制完全建立。 5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占全市人口20%的老年人与残疾人得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服务为先 5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社会安全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2011年,我市某村村民徐某向市检察机关打去了求助电话,反映父亲右眼被人打瞎,派出所已立案,但打人者没有赔偿。检察机关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公安机关迅速启动督查系统。这样,仅过了不到10天,他就顺利地拿到了一笔赔偿款。 案件的快速圆满解决,得益于我市政法系统建立的“联席会议”新机制。 5年来,我市深入开展“平安青岛”创建工作,构筑起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应急体系逐步健全,探索推出了一系列“源头治理”新举措,全市85%以上的社会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和起始状态。公众对我市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均达到96%以上。 我市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推出“十项举措”,全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围绕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我市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作为着力点,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起“社会情况会诊会商、防范资源共建共享、矛盾纠纷联排联调、治安问题协管协控、管理力量互动互补”的多元化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加强社会特殊群体、犯罪高危群体、城市边缘群体等“三大群体”源头管理新机制,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事业单位“同岗同酬”改革破题,居住证“一证通”制度推广,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5年来,我市积极顺应社会管理领域不断拓展的新情况,创新和丰富社会管理载体手段,把破解新生社会管理难题纳入社会管理体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让群众舒心、安心、放心,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用“幸福”的准星校对发展靶标的5年,是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的5年,是市民幸福感提升的5年。(贾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