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年新春伊始,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龙年,预示着新的腾飞。这次大会将为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挑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文化事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回顾过去的五年,既是总结,更是激励和鞭策,五年的磨砺弥足珍贵。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迎接市十一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一道回顾辉煌的五年,展望美好的未来。 过往五年,青岛经济的大转型时段。 2008年大肆蔓延的金融危机,将世界经济拖入深刻动荡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置身低迷黯淡的经济环境,我市加速驶入转型年代—— 重点企业、高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全面升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成功突破万亿元大关;倾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迈上新水平,民营经济取得新发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之路渐行渐远…… 最为关键的是,我市全面启动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努力推进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新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等重大战略实施,赢得了博大的产业布局空间、区域发展空间和体制机制创新空间。 大转型,催动青岛“蓝色崛起”。 面对危机全力转型升级 “近五年来,特别是空前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各种严峻挑战,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2007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青岛科学分析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力促动转型升级,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先后迈上 4000亿、5000亿、6000亿元三个台阶,达到6500亿元,人均超过1.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倍,达到566亿元。 自2009年开始,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截至目前,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新区等重要战略规划编制完成,总投资335亿元的5个蓝色经济重大项目进展顺利,100亿元规模的蓝色基金成功设立并进入实质性运作,总投资近6000亿元的第一批260个项目储备库初步形成。 “蓝色之翼”鼓动全市海洋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011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660亿元,增速达到20%,415家涉海重点企业预计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 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 在过去五年里,我市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一批关键技术陆续取得突破,以家电电子、汽车机车、石化化工、船舶海工为主导,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为基础的七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突破万亿大关的过程中,我市对工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经济总量连续翻番,规模优势逐渐显现,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结构得到全面优化。”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五年来,我市定向引进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和关键技术项目。同时,迎难而上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启动搬迁改造72户,计划总投资243亿元,新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822亿元,是搬迁前的2倍。 随着调整速率的加快,我市工业布局由城区向市郊转移集聚。截至去年底,即墨汽车及零部件、董家口重化工等六大功能区规划面积由三年前的97平方公里扩至196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达62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6亿元,六大功能区均已具备项目投产运行条件,2011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的产业,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不可限量。近年来,我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力选择和发展新兴产业,使这一产业成为我市增强发展后劲的新引擎。”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说。 截至去年底,在我市重点推进的1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已有128个开工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大项目纷纷落户青岛。 在此过程中,我市围绕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科学布局新兴产业,西海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高新区北部园区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日趋完善,中德生态园项目顺利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据预计,2011年,我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2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55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预计全年产值突破1370亿元,占新兴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之都 在过去五年里,我市不仅全面提升“制造业名城”的品质,还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之都,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7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由 44.1%提高到 46.4%。2009年,青岛服务业总量和比重双双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介绍。到2011年,全市过亿元服务业企业已达647家,其中11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服务业企业成为占据我市半壁江山的市场主体。 五年来,我市在金融、物流、旅游、信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均取得重要突破。高新区“新三板”股改挂牌程序启动,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甩挂滚装航线开通,外国籍干线船舶中转业务获准开展。同时,我市还成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级版权示范城市、国内首个韩元挂牌交易试点城市。 截至去年底,我市已拥有6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2个市级集聚区、24个 “十二五”重点建设集聚区。2011年,这些集聚区累计吸纳就业30万人,实现税收100亿元以上。 蓝色硅谷引领“蓝色崛起” 2011年,我市抓住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依托自身海洋科研优势,适时提出蓝色硅谷战略,实施“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倾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成为引领我市“蓝色崛起”、加快转型升级的创新之核。 “按照蓝色硅谷战略,我市将努力成为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成为海洋科研成果的孵化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去年以来该战略全面实施后,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展现出强大动力。”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去年底,我市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一期工程基本完工,生物医药中试平台建成投入使用,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下水,深潜基地即将开工建设,与中科院签署能源过程研究所二期、声学所、软件所青岛研发基地共建协议;中国海洋大学“四方”三期共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共建协议正式签署。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打造的海洋科研成果孵化区和产业化基地——国内新兴的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舰船涂料及功能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等快速形成。“蓝色硅谷战略这一创新内核的加速裂变,促使大批高端、高质的涉蓝项目快速推进,全市转型升级的步履骤然加快。”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说。(记者 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