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 正文

守望老字号老行当老手艺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1-18 07:30:14

    “葛村子”的“遗传基因”还在

守望老字号老行当老手艺:穿越时光 质朴恒远

    “今天一个青岛的客户以每盒150多元的价格订了我10多礼盒磕子。前几天,潍坊一客户见我制作一把鱼花磕子很有韵味,直接给我留下3000多元……”提起磕子制作,有30多年制作经验的王承厚夫妇眉飞色舞。“现在很多市民购买磕子就是用于家庭摆设、提升文化品位……”

    所谓“磕子”,是地方方言,就是用以制作面食和糕饼的模子,在即墨市龙山街道葛村,“磕子”的制作历史已有200多年。今年49岁的王承厚30年前就从父辈的手中学会了制作磕子的手艺。一块普普通通的果树木头,在他的手中经过描描扣扣,很快就会成为刻有双鱼、寿桃、元宝、莲蓬等象征吉祥的图案的民俗工艺品。

    为了让磕子这种民间工艺品保持住传统的特点,王承厚等葛村的农户拒绝使用可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电钻等工具,仍然沿用着祖辈留下的技艺。“现在电子银行很方便,我同客户的交易基本上不大见面,但不论是取材还是雕刻,我从来没有糊弄过一次客户,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品牌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该村磕子生产户王丕利说。

    “在眼下这个工业大生产的时代,这种手工艺品才有真品位,才有稀缺的价值!”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升温,很多城里人也前来购买磕子当作礼品赠送亲友,这种现象使小小的磕子再度“热”了起来。王丕烟等外出打工的农民重新回到村中做起了磕子。据统计,目前龙山街道葛村从事磕子生产的农户已由低谷时的20户增加到40多户,一年创收600余万元。

    村民王承厚还有一个令他惊喜地发现,“都说龙王的孩子会凫水,这话真不假,我们村上幼儿园的孩子拿起做磕子的工具也像模像样!”老王感慨,想不到“葛村子”的“遗传基因”还在啊。(钱卓 隋信海 邵润)

    “泥老虎”显出精气神

守望老字号老行当老手艺:穿越时光 质朴恒远

    几只栩栩如生的泥老虎摆在即墨经济开发区车家沟村曹孟雨的客厅里,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这个从十多岁开始就制作泥老虎的老艺人没有想到,这门老手艺重新火起来的日子,说来就来了。“农历腊月二十以后,即墨、青岛的市民上门来的就鼓了,泥老虎现在已卖光了,除了买泥老虎的,还有上门来学艺的呢!”他喜滋滋地介绍道。在自家客厅里,他给几名专门从青岛市区赶来的年轻人讲解着制作泥老虎的诀窍,“泥老虎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后得经过和泥、踩泥、制作哨子、成形、晒干、上哨、刷粉、上彩等30多道工序。一只泥老虎前后得上5遍彩……”

    车家沟村制作泥老虎的历史从1804年就开始了,在上世纪最红火时全村80%的农户都从事这项工作,出现了“家家做老虎”的盛况。但后来,这门老手艺却因为“制作过程复杂、利润不高”而落伍了,“前些年村中没几个年轻人愿意继续从事这项工作,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有曹孟雨、张学义等3户一直坚持着做下去,一年制作一万只左右泥老虎,而支撑着这极少数“守望者”的动力,就是他们心中始终存留的、一种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传承意识。

    “也就是从这些老民俗手艺的身上,还能找到那种地道的年味儿,”专程从市区赶来的莫女士,把玩着手中刚买的泥老虎爱不释手。

    “只要能做出来,都能卖出去,而且这两年泥老虎的批发价涨了近一倍。有一些市民还专门订制了精美的盒子,把泥老虎放到了最显眼的地方……”泥老虎市场的升温让张学义深感欣慰。(钱卓 隋信海)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实录2000里顺风车去武汉
下一篇:萝卜会元宵山会调流方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