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一首儿时广为流传的《冰糖葫芦》,轻而易举勾起很多人对童年的回忆,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在天幕城门口,一个糖葫芦小摊上播放的这首歌曲,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不少暖意。 1月15日,记者来到这个小摊,亲身体验了一把卖糖葫芦的乐趣,小摊卖的是有近三十年历史的正宗高家芝麻糖球。记者在体验中发现,购买糖球的大多是成年人,反而孩子买得很少,成年人买糖球更多的是对儿时的一种追忆。 穿棉袄棉裤都冻得直打哆嗦 要说青岛谁家的糖葫芦好吃,首屈一指的当属高家糖球,而一年之中似乎只有糖球会是糖球最卖座的时候。 现在离糖球会还有一段时间,糖球的销售情况如何?制作情况又是如何呢?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一天的卖糖球体验。 跟记者一起照看糖球摊的是高家四兄弟中排名老大的高士滋的孙子高帅,高帅人如其名,个长得高,模样也挺帅,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放寒假回家来帮忙的。现在正值冬天,天幕城里四面通风,很阴冷。即便小摊里开着小太阳,但要抵御冬日的严寒着实有些困难,记者刚坐下时还没觉得冷,但时间一久,身穿棉袄棉裤的记者被冻得直打哆嗦。 高帅时不时也要站起来跺跺脚 ,或是烤会儿小太阳,才能感觉暖和一些。 记忆中,小时候买的糖球大多是扎在一个草把子或是带着很多孔的木板上,卖糖球的小贩扛着草把子或是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那时候糖球也便宜,吃在嘴里酸酸甜甜,在小伙伴中很有人气。时过境迁,现在的冰糖葫芦大多是定点销售,摆在柜子里供消费者选择。 最忙时一天穿七万多颗山楂 咱岛城的老百姓都知道,糖球叫卖最火的当属每年正月十六开始的糖球会,糖球会上,人山人海,而高家的糖球因为其味道正、口感好而被市民们追捧,有时买一支糖球要排队很长时间。“糖球会上,一天最少要卖掉一万支糖球。”高家芝麻糖球的经理、高家四兄弟中排名老四的高士湘告诉记者。 一万支糖球,按每只糖球七颗来算,就是七万多颗山楂,糖球是由竹签穿的,一支糖球完全是由工人们一颗颗山楂穿起来的。 “刚产下来的山楂比较硬,有时候不小心就会刺到手。”高士湘告诉记者,穿糖葫芦受伤的事故偶有发生,“熟能生巧,熟练了也就好了 。”高家糖球奉行的是现洗、现穿、现蘸、现卖、现吃原则,糖球会期间需要临时聘用一百多名工人才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一百多名工人有时候也忙不过来。”高士湘说道。 除去糖球会,日常的销售情况如何呢?据高士湘介绍,平常一般是2~3名工人来完成糖球制作任务,每天销售近千串,也得需要好几百斤的山楂,“我们的销售原则是以销定产,有时候工人忙得不行,但碰上下雨阴天,就会很清闲。” 买糖球的大多是成年人 “糖球怎么卖啊?”一位女士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前来问。“带着核的3块,其他都5块。”记者忙回答说 。女士在摊前翻看了一些糖球,最终选中了一支沾满瓜子的糖球,然后将糖球伸向自己的女儿说 ,“宝贝,吃糖球吗?”只见小姑娘看了一会儿糖球,然后摇了摇头道,“不吃,我要小老虎。”听见女儿的否定回答 ,这位女士似乎有些犹豫,最终向记者抱歉地笑笑,离开了摊位。 高帅告诉记者,他遇到不少带着孩子前来买糖球的家长,“我感觉家长们似乎挺想买的,但是看孩子不要就不要了。”记者发现,前来购买糖球的大多是老人、中青年居多,小孩子似乎对糖球的购买欲不大。 “现在可供孩子们选择的零食太多了。”高士湘对记者说道,“以前吵着让家长买糖球的孩子们现在已经长大了,而且不少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而这些人买糖球除了看重味道,更重要的是一种回忆和传承。” 糖球作为一种选择性的零食,“竞争的确比以前厉害了。”但在高士湘看来,他卖糖球看重的不是赚钱,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文/图 记者 袁淑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