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烟云供养四百年慕青堂山西书法名家作品展

来源: 2012-01-16 15:16:04

  2012年1月12日,山西美术馆墨香四溢,人潮攒动,“烟云供养四百年-慕青堂藏清以来山西书法名家作品展”正式开幕,为喜迎新春平添了一抹浓重的文化气息。

  本次展览展出了我省藏家刘永杰先生多年来个人收藏的我省近现代书法名家202人的近三百幅作品,时间跨度为四百年。此次展览引起了我省收藏界的关注并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赞誉。我们三晋热线的编辑采撷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刘永杰先生与三晋热线副总编合影

  刘永杰是山西省人民医院职工,他致力于卫生宣传事业。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同时,他在余暇还热衷于收藏事业,追寻传统文化,藏品颇丰。

 

  首先,我们把由他撰写的文章《三晋的皮壳》推荐给大家。

 

   三 晋 的 皮 壳

  “皮壳”并不完全是指仅物理层面的表象,而类似于把玩古董者的行话“包浆”。那是物事在岁月中的沉淀,有物理的气息晕染,更有人事情感的沧海桑田。
 
  那么什么是三晋的皮壳?是仅存的建筑,散布街头的民居?还是那些旧事烟尘,抑或辗转留传至今的故事佳话?是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种种,还是正在流逝或者建立着的些许?它是历史的、时间的,也是个体生命的;它不动声色地隐没在某个拐角等待你的发现和体悟,或者你已然正在摩挲着它而深深为之感怀……
 
  作为一个本土生长的太原人,我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缘深入到全省的各方肌理,对山西有着切肤的体认。这个地区的点点滴滴都在我的生活中,都和我的感知感受相互浸润。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到我们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现象。世界上再没有哪一国的文字能像中国的汉字这样,与人的哲学精神、文化观念、审美理想,与奇态纷呈、无美不备的大千世界,如此密切地结合与一处,从而发展成为一门既抽象、又极具表现力的艺术样式。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曾见著名作家、艺术家刘旦宅先生撰文报端,将中国书法与日出、古希腊雕塑并举,认为是世界上的“三大奇观”,这实在不是忽生奇想、耸人听闻之论。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而我们山西书法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历程。回顾历史,我们不能不为山西历代书法家们取得的辉煌成就由衷地赞叹。他们为发展祖国的书法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已经成为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由此就形成了既不可再生又不可复制的三晋的皮壳。
 
  每每念及这些我就逐步生发出了思接千载、心与古会之感并逐渐上升到一种感念、追慕先贤之情结,进而对他们的存世之作进行苦心孤诣的收藏。经年累月,聚沙成塔,渐成规模,直至现在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它的展出得益于当今盛世,望能给观者以收获,从而企及“铭记前贤,启迪后学,传承三晋书法”的夙愿。众所周知,清以来山西四百余年的书法艺术极具丰富之内涵,这样的展览是根本无法涵盖的。本人虽尽寒暑,广询博取,遗漏者确有很多,当为眼力、财力、能力、机缘使然,企盼贤达助我填空,以俾补齐,以使我们三晋的皮壳更加丰厚、灿然,是为至祷。
 
  不少去过欧洲的人都无比赞叹其特色各具的城镇,那些中世纪的建筑在今天仍朗然而立,甚至当年为防止马车经过碰撞街角房屋而特设的石柱,都妥善地原地原样修复保存着,让走过路过的游人驻足观赏揣摩一番,当然,地球人都知道其魅力就源于诸如此类的皮壳。由此说来,皮壳,就是一个人、一件物、一座城市“自己的面孔”。来龙去脉,有路可寻,即便“我到哪里去”依然是终极问题,至少知道来去有径是也。 

  二零一二年元月刘永杰于慕青堂 

 

  展出作品:    

  

赵鹤草书横幅 

  赵鹤 (1726年~1813年):榆次东阳人,诸生。他的性格孤高,嗜金石文字,善草书,有时名。据说他每日挥毫不倦,直至耄年犹作书不辍,可惜流传较少。

  杨二酉行书对联

  杨二酉 (1705年~1780年):清太原晋祠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年间曾任编修等文职。乾隆四年以御史身份巡视台湾并兼理学政,任内选诸生建海东书院,后返回山西。在故里研究与保护晋祠,颇有成果。他的书法作品意境高迈,天趣流动,深沉中极具灵动之致,凝炼雄浑,意态雍容,具有其非凡的功力,是清代山西又一书法大家。


 
  张穆行书横幅

  张穆(1805年—1849年):清平定县人,精治经史,善言地理,兼好金石碑版。他的书法端秀劲逸,从容自由,笔笔皆具神采,每字俱端庄工稳,间施以篆法,又见章、隶,笔下如有峰恋叠嶂之势,其篆籀、小行楷极古穆,以有碑意胜,从中可见深厚之动力,天然之别趣,为山西又一书法大家。

  常赞春篆书四条屏

  作者简介:常赞春 1872年~1943年,清末民国时榆次县(今榆次市)人。光绪二十六年中举。民国二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文科。他博学多才,特重考据,深研金石书画,为辛亥革命以来的山西代表性书家之一。


 

祁寯藻行书对联

  祁寯藻(1793年—1866年):清寿阳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是清代晋人在朝中居官最高最久者,曾为道光、咸丰、同治皇帝授课,人称“三代帝师”,为史上所罕见。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劲,自成一格,论者谓达到“大书深刻”之绝诣,有“为一时最,人共宝之”的赞誉。如仅以其在清代山西书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而论,堪称傅山先生之后第一人。

 

  展出作品:


 
  徐继畬行书六条屏

  徐继畬(1795年—1873年):清五台县人,道光六年进士,选庶吉士至太仆寺卿。尤精于各国人文地理,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他的书法行笔流畅,柔中有刚,气势蕴积,丰润而不肥滞,正行书俱称佳品,有宋人书法之遗意,为山西又一书法大家。

  杨  笃隶书对联 

  杨  笃(1834年—1894年):清咸丰时乡宁县人。同治中举后,赴北京复试,获潘祖荫赞赏。此后得与吴大澂、李若农等金石家来往,学益大进。历任代州、五台等十数县志主编,后任山西通志局纂修,适总纂王轩病故乃接任,终将《山西通志》编成刊行。工书法,古朴大雅,为人所重,成一时大家,在山西书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绩。   


 
  赵昌燮行书条幅

   赵昌燮(1877年—1945年):清末民国太谷人。他在经史、书画、文学方面均有极深造诣。宣统元年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次科举取士他得选拔贡。他书法造诣极深,书碑入帖,四体皆榜,被誉为“大江以北,无出其右”,人称“华北第一枝笔”,更有“南吴(吴昌硕)北赵”之誉。赵昌燮、田润霖与榆次常氏兄弟共同创造了民国山西书法史的又一高峰。


 
  柯  璜草书条幅

  柯  璜(1876年—1963年):为浙江黄岩人,京师大学堂毕业后落户山西。历任山西省图书博物馆馆长、山西大学教授等职。工书、擅画,书法宗法二王,参以怀素笔意,自成一家。正、行、章草、今草诸体皆工,对山西近现代书法的发展颇具影响。


 
  姚奠中行书条幅

  姚奠中 1913年出生于稷山,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后求学苏州,师从章太炎研究国学。姚先生以学者而兼书家,功底深厚,气度恢宏。行书以颜为基础,熔魏碑篆隶于一炉,极凝重遒劲,堪称我国当代书法大家。

 

  本次慕青堂藏清以来山西书法名家作品展展会作品门类齐全,包括篆书、行草、草书、篆刻、行书、正楷、隶书、隶刻,形式上有扇面、尺牍、条幅、横批等,这些作品均由山西历代知名人士创作。具有较高的书法水平。吸引了众多山西书法界爱好者来观摩,对于山西书法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及其重大的意义。

  展会现场:

爱好者与刘永杰先生探讨研究

爱好者与刘永杰先生探讨研究

  老者观摩

  展出作品 

(三晋热线  )
-

相关链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