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青岛市中心血站发出呼吁,今年春节期间预计将出现8万毫升的供血缺口,极有可能影响春节期间的临床用血。昨日,记者从卫生部门获悉,新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三级医院要建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开展和推广自体输血。记者了解到,自体输血在我市虽然推广了十年,但比例竟然不到2%。从市中心血站获悉,今年起要求岛城医院自体输血量占到总用血量的25%以上。也就是说,四分之一的手术用血要患者通过自体输血的方式来“自供”。 现状自体输血比例不到2% “其实,早在10年前,自体输血就开始在岛城医院运用了。但是,一直没有推广开来。 ”青岛市中心血站王站长告诉记者,目前,青岛主要是阜外医院、市立医院、青医附院开展自体输血,其他医院开展则非常少甚至没有。虽然国家要求自体输血量要占医疗用血量的20%,但2011年我市自体输血量还达不到总输血量的2%。 记者了解到,所谓“自体输血”,简单地说,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也就是医生在术前合适的时间将病人的血抽出储存,手术中再回输到病人体内,或是将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回收处理后回输到体内,其技术难度并不大,一般的医院都能达到,九成手术适合。。在国外,自体输血已开展20多年,大部分临床用血靠此解决。目前,澳大利亚择期手术的患者约60%输的是自体血,日本80%的人术前会备好自己至少400至600毫升的血液。 据王站长介绍,目前岛城自体输血有三种形式:择期手术病人自身储血,即根据择期手术患者的身体情况,动员患者采集血液储存,以备手术中、后输用;急性稀释性自身输血,即患者在血液稀释的生理状态下进行手术,术中所流失的是稀释血液,手术中、后再回输自己术前采出的血液;回收式自身输血,即以机械吸引装置将患者手术中流失的血液收集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给患者。我市常用的是急性稀释性自身输血和回收式自身输血。 “自体输血相比异体输血来说要安全得多,同时,近几年血源比较紧张,自体输血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血荒。 ”王站长说。 调查自体输血推广有“三难” 自体输血,作为一种又安全又能解决血荒的输血形式为什么在我市没有得到有力推广呢?记者了解到,在自体输血推广的过程中遭遇了三大难。第一是设施问题,一台自体输血仪价值40多万元,一台净化血液的机器需10多万元,目前我市有自体输血仪器和储存条件的医院并不太多。而且,目前使用的病人太少,医院认为投资难以收回。 第二是自体输血费用不能报销,自体输血项目未被列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而这种项目不管是血量多还是少,收费都在1000多元,如果用血量少的话,相比异体输血的每个单位200多元的血,患者觉得不划算,所以不愿选择这种方式。第三是市民不认可,很多市民仍然不了解自体输血,认为“手术中、后再输入自己的血,对于自身来讲血量并没有增多,手术过程中流失的血也没有补上。折腾了半天就是花钱买自己的血。 ”目前,患病后,99%的患者都选择了输异体血。记者调查多家医院采访30余名患者,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输自己的血。 探访三成病人都用自己的血 目前,我国自体输血比例大约为20%,记者从中心血站了解到,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体输血量占全院输血量30%以上。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王谦胜介绍说,他们通常采用回收式自身输血。在手术时用一台自体输血仪,仪器最远端是个吸引管,仪器中吸进去的血液达到一定比例后,机器就自动工作,洗涤、分离,留下最干净的红细胞,然后再重新输回患者体内。 在阜外医院麻醉科,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台叫做 “自体血回收机”的设备,“手术中难免会有血液流出,只要立即回收存入这台机器,就可以自动处理分离出红细胞,术后再回输到病人体内。 ”麻醉科主任王谦胜介绍,自2006年开始,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已经开始引进了自体输血的相关设备。王谦胜介绍说,“我们医院做心脏手术较多,这类手术中病人的输血量较大,那么病人选用自体输血方式依旧是1000多元,相对划算了。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向患者做好自体输血的知识普及。 ” 据介绍,目前我市共有14家三级医院,其中,市立医院、海慈医院已着手购进血液回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