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企业频道> 商业资讯 > 正文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温州民间借贷启示录

1
青岛新闻网 2012-01-10 13:53:43 投资北京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回首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历程,跌荡起伏的岁月里总是少不了“温州”二字,潮起潮落的人群中也总是少不了“温州商人”这个群体。近日,一个个从高处坠落的生命,一个个消失而远遁海外的商人,逐渐将一幅超常规民间信贷的图景展现于国人面前,而温州也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巨额民间借贷的链条

  本次温州危机的核心其实就是民间借贷的危机,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民间高利贷的危机。温州地区高利贷的迅速发展,探究其原因是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的。

  首先,温州地区,向来以民营经济活跃而著称。大量的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自身的不断积累,也更需要利用外部资金快速的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扩张。因而,大量企业需要外部的信贷来支持自身的发展,这正是促成本地信贷市场极为发达的基本因素。而且,由于银行方面长期信贷供给的不足,以及温州当地所固有的从商协作之风,也使得本地的民间信贷规模巨大、甚为活跃。

  其次,以制造业为主的众多温州企业,一直力图实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但是总体来讲成效甚微。大量的温州民营企业依旧还集中于外向型加工产业中,整体盈利水平一般,受外贸环境和汇率影响较大。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步提升,温州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率一次次被摊薄,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来自于欧美的订单也随之锐减。企业经营的压力迫使温州的大量企业主,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而资本层面的运作成了具有大量民间资本的温州商人的首选。

  再次,素以“中国犹太人”而著称的温州商人,善于把握商机,也善于创造商机。民营企业在实体传统产业利润率下滑的情况下,纷纷转向短期暴利的投机行业。以饱受争议的“温州炒房团”为代表,大量的温州民间资金规模化的进入房地产、证券、大宗商品、矿产、贵金属等领域,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无论是以企业名义的房地产开发,还是以个人名义的房地产投资,都逐步使资本远离实业经营而进入到“虚拟经济”。而实业资本进入股市、楼市、期市,导致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变为投机性资金需求。这种资金需求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同时也能承受更高的资金成本。在房地产市场一路高涨的态势中,也全面的拉动了温州民间信贷市场的突飞猛进,信贷的利率也随之水涨船高,一些民间借贷的年利率有时高达180%。

  然而,高利贷的延续和资金链的维持,依靠的是大量资金的不断供给和房地产市场暴利增长的不断拉升。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信贷政策愈发严格、信贷规模逐步紧缩,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日趋降温,当大量囤积于房地产市场中的贷款无法实现此般快速增值,资金链的破裂就成为必然。

  实际上,温州地区大量的借贷人,无论是纵身一跃的“勇者”,还是远赴海外“隐者”,绝大多数都是拥有实业的企业所有者,甚至不乏一些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身份,才有可能让他们能够以实业做抵押担保,赢得金融机构以及同乡的信任,获得大量的贷款,其中绝大多数早期的信贷资金也完全是用于支撑实业的发展的。但是,当实业无法实现预期中的增值、或者有更快的增值可能时,资本的流向也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而且,很多企业业主也并不是链条的终端,大量的银行贷款、民间贷款,也通过他们的手,以更高的利润被贷到下家,甚至一些国有企业、政府官员也加入民间放贷的大军。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由于我国利率政策的“双轨制”,使得它们能够以相对中小企业更低的利率获得银行的贷款,而这些贷款仅仅需要简单的转手,就可以为其赢得更高的利润。就此,一条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资金链条就此形成。

  前端房地产市场的曾经火爆,一方面为整个链条上的所有主体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收益,另一方面也让高利贷变得愈发的疯狂。在严重背离实际的高利率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轻微闪失,都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崩盘。而当一个个生命坠落、一个个老板远走的时候,压垮这一切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终于到来。

  危机背后的选择

  如此的温州危局,不可能不引起高层的重视,包括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银监会主席等一众财经高官,也在总理的带领下亲临温州,调研实情、探寻破解之道。虽然,随即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九项措施,从金融信贷和财税政策方面为中小企业减负,而且浙江省、温州市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自救”。但是,一场有关于“救与不救”、“如何救”的讨论已经愈发激烈。

  笔者认为:无论从地方经济还是从国家整体角度考虑,合理的“拯救温州”都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否则这极有可能引发全国领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是破解的方式也必须从问题的根本入手,而不能隔靴搔痒,否则虽然短期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但是也许会是更大危机的酝酿。

  实际上,本次温州信贷危机的核心是金融市场改革和实体经济空心化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正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滞后,才导致了民间借贷市场的畸形发展。长期以来,国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一直实行所谓的“双轨制”,也就是市场化不彻底的产物。统计表明: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却占用了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80%,反之,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0%,却只享用了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20%。正是贷款在中小企业方面的稀缺,才是导致大量民间信贷横行的重要原因。

  而且,由于贷款利率长期处在非市场化的状态下,在通货膨胀高企、银根紧缩的当下,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化状态下的“平衡利率”。仅从简单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得出市场“供远小于求”的态势。因而,大量企业转向从民间寻找资金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另外,由于长期对民间信贷的缺乏监管,导致民间信贷成为几近疯狂的高利贷。据估计民间信贷的借款总量,已经占国内全部信贷总量的40%左右。而对民间信贷,一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合理的引导,从而在逐利的疯狂中,高利贷已经成为投机的必然。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空心化也是温州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温州的危机仅仅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在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的大潮中,资金从实体经济的流失正变得愈发严重。笔者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到了很多温州中小企业的业主,深刻的感受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很多温州企业主在与笔者的沟通的过程中,表达过不堪外部市场环境的重压,想放弃经营手头实业经营的想法;而且,面对手头的自有现金和银行的贷款,也在积极寻找着快速“省钱”的方法。可以说,在大量温州企业主之间是充满着迷茫和浮躁的情绪。尤其是楼市的暴涨,更是让房地产市场成为他们的首选,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杭州、上海乃至全国各地,遍布着“温州炒房团”的身影。

  实体经济竞争力的下滑,加快了资本从实体经济的外流,结果就是负趋势的加强!因而,中国当前不能空喊产业升级,不能简单的财税倾斜,重塑传统制造业竞争力才是当务之急!温州信贷的危机,中小企业的问题,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制标不治本的做法与事无补,重塑制造业活力迫不容缓!

  未来,路在何方

  温州信贷的破解之路,不能是仅仅增加信贷规模,否则大量的民间高利贷,最终的买单者只能是国家、只能是全体的纳税人,从而让大量高利贷的逐利者对国家、对银行、甚至对经济政策进行绑架。真正的破解之道,是应该以这次信贷危机为契机,从导致信贷危机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营环境来着手。

  在金融体制方面,首先,一定要加强贷款数量和比例向民营企业、中小微型企业的倾斜力度,保障有经营能力和真实需求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其次,逐步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调整,压缩民间信贷的“寻租”空间;另外,也更要加强对民间信贷的管理,梳理、规范、调整和积极引导民间信贷,使之能够真正的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成为投机者的高利贷天堂。

  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我国的整体经济大环境着手,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中小微型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这是破解危机的重中之重,也是真正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核心所在。

  在政策环境方面,加强财税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保障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对于中小企业的合理支持,积极为中小企业创造发展的空间。而且,也要保障并维护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诸多方面的改革入手,减少各级行政机构的寻租空间,简化各类审批程序,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导向,真正为企业创造做实业的环境。

  在国家产业发展思路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国家产业发展的核心,通过积极地政策引导和财税辅助政策,推动实体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为中小企业打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尤其是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政策,全面抑制投机性的行业发展,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的回流。

  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讲,也要继续以实业经营为根本,紧紧抓住并牢牢依靠实体经济构建自身的“立业之本”。企业的经营者也一定要禁得起诱惑、看得长远,纵观全球五百强企业、众多传承数载的“百年老店”,无一不是以非投机性的行业为根本,都是因为非投机而持久。

  而且,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调整,中小企业也要实现资金的合理投向。在实业经营的基础上,将资金向加强行业竞争力方面的投入,比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只有这些才会真正的为企业的发展,实现全面的助力,帮助企业走上一条稳定、持久的发展道路。笔者的一位温州企业主朋友,就是高度重视自身的产品提升和技术创新,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关的研发创新。虽然整体的外部环境逐步恶化,但是因为其产品的创新和提升,为其赢得了更多的外部订单,受金融危机和本次信贷危机影响甚微。

  温州的危机,正是因为地产等行业无序的炒作,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向虚拟领域;正是因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恶化。因而,我们必须要以此为契机,深入金融体制的改革,进一步为实体经济服务,切实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营造好的环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投机性的产业成为世界强国,没有一家企业可以通过投机性的运营实现基业长青,实体经济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实体经济才是企业的发展基础。

  本文首发于《投资北京》

  关于正略钧策:

  1992年,正略钧策公司前身新华信公司创立。2005年,正式更名为正略钧策管理咨询。作为中国最具规模、实力和影响力的咨询公司,正略钧策业务涵盖战略、人力资源、品牌营销、流程信息、管理图书、教育培训、风险管理、市场研究、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多个领域。截至2011年10月1日,正略钧策全职员工达到1111人。

  更多信息请访问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官方网站: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619-1999

  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热线:010- 59082988

  上海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热线:021- 23130888

  广州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热线:020- 28855528
重庆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热线:023- 63731668

声明:青岛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QQ:858509738 邮箱:qyqingd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