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市容环境整治 医保全市统筹入选十大民生事件

来源: 2012-01-05 10:23:03

    一、市委市政府启动 “大干200天——市容环境整治十大行动”。

    二、大沽河治理提上实施日程,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变大沽河面貌。

    三、医保实现全市统筹,城乡参保人群享受同等待遇。

    四、全国最大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最大规模的保障房、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分别在黄岛、城阳、李沧开建。

    五、市内四区三大医疗重点项目(海慈医院国医堂扩建、妇女儿童医院迁建、市中心医院扩建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

    六、“大鼻子”校车在市区上路运营,部分公交学生专线开通。

    七、青岛启动“食品安全大行动”。

    八、88万无保老人领取“退休金”,青岛实现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并率先进入全民养老时代。

    九、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十、已建工会企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一线产业工人工资。

    四季度十大民生事件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11年四季度,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各项民生工程,中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部分城乡居民水、电、气、暖等社会公用事业诉求得到满足,一批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由于政策给力、措施得力、执行有力,件件实事顺民心、合民意、惠民生。

    1、设专项资金破解房屋公共部位维修难

    《青岛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10月20日审议通过。该办法要求,我市七区范围内的住宅和非住宅房屋(包括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房和写字楼、商业网点等各类非住宅房屋)的业主都应当交存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属于出售公有住房的,售房单位、购房人也应当交存房屋专项维修资金。

    点评:这曾经是一个让无数人头疼不已的问题,由于我市不少住房没有房屋专项维修资金,造成公共部位维修资金难筹措,许多急需维修的房屋多年得不到修护,部分居民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多年却无法解决。一纸办法的出台,为解决这一痼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依据,是无数老城区居民的福音。这也应该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范例。

    2、铁路青岛新客站居民安置区奠基

    全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安置区——铁路青岛新客站居民安置区(海怡新城)于2011年底开工奠基。该项目是我市重大民生工程,也是老沧口区域的首个大型综合社区项目。项目涉及拆迁安置居民近7000户,此前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40%的家庭居住面积在45平方米以下,属于典型的棚户区。

    点评:一座城市的大交通梦想与一个老城区的居住梦想,历史性地联结在一起,青岛新客站建设工程是城市发展的大工程,也是利民便民的大工程,这一工程将周边棚户区改造统筹规划进来,7000户居民一朝圆了安居梦,真正是“城市发展、百姓利好”。

    3、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同病同救”

    去年下半年,《青岛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出台,统筹城市和农村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医疗救助范围、救助病种及救助标准,将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由原来的低保家庭成员扩大到低保边缘家庭成员,进而实现了城乡困难居民“同病同救”。新制度将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部分的救助比例全部提高到90%;将救助封顶线提高到个人住院和门诊全年累计为3万元;取消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起付线;将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个人实际负担住院、门诊费用的救助比例平均提高了20个百分点。

    点评:城乡一体化发展,包括着民生政策的同步。“同病同救”让所有青岛困难居民“有福同享”,就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体现了民生政策的广泛覆盖。相信,随着我市各种民生政策的不断出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

    4、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全面上调

    自2011年10月1日起,我市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市内四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50元调整到420元;五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800元调整到2604元;五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3600元、1920元调整到4800元、2724元。市政府随即通知要求,根据居民消费水平变化一到两年启动一次低保标准调整,其中,城市参照不低于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的比例,农村参照不低于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的比例。

    点评:根据居民消费水平变化不断调整低保标准,持续提高低保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体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广大低保家庭生活有了保障、有了盼头。

    5、五区完成供水管网改造,自来水水质明显改善

    市区建设供水管网42公里工程于2011年11月竣工。该工程涉及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城阳5个区的40余条道路。供水管道改造后故障率下降为零,明显提高了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率,改善了供水水质。此外,改造居民二次供水设施178处工程也同期完工。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后是管道直供,不存在水箱、水池对水质造成污染现象,水质与市政管网完全相同。

    点评:千万别小看这42公里的管道,通过改造,城市供水系统实现了低故障,居民生活用水水质得到大改善,这42公里长的地下管道,连通的是千家万户的民心。

    6、七成青岛人享受集中供热,困难家庭获得取暖补贴

    我市2011年内计划建设、改造的5个热源项目日前建成,计划建设的420公里管网、80座换热站完工。市区因此新增集中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为保障供热质量,全市建立90条供热服务热线,24小时值守受理用户反映的问题。此外,市财政还拨出1300余万元向市内四区近1.7万户城市低保户和患大病的低保边缘家庭发放取暖补贴,每户800元。

    点评:70%的市区供热普及率来之不易,1300万元的取暖补贴雪中送炭,90条服务热线的开通更是嘘寒问暖。多年来,正是因为各级政府把百姓冷暖系在心头,把冬季供热当成大事常抓不懈,才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岛人在数九严寒里能“暖到家”、“暖到心”。

    7、“大鼻子”校车扩大服务范围,“护卫天使”上路保安全

    去年底,我市开通10辆面向市北和四方初中学生的“大鼻子”校车。公交集团还开通了“学生公交专车”,到去年11月中旬共开通线路20条,投入55辆车,日运行89车次,途经55所学校,跨市内五区。

    交警部门同时开展“护卫天使行动”,全市交警采取定点和巡逻相结合等方式,加大校车运行路线和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的巡逻管控力度。同时集中对接送学生的车辆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整治,城乡校车运行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

    点评:孩子能平安畅通地上下学,是每个家长的期待。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改善校车运行安全环境,是顺应社会关切的一揽子民心工程。随着校车开通的制度化,相信我市的广大中小学生将逐步乘坐上安全舒适的校车。

    8、市中心医院新门诊楼启用,市区北部医疗质量提升

    2011年第四季度市中心医院新门诊大楼正式运营。新门诊病房综合大楼的设计和使用引入了现代医院中“医疗一条街”的理念,将门诊、医技、住院三大功能区域串联起来,使整个医疗街南北贯通、区域清晰。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缓解了就诊高峰期的拥挤现象;敞开式划价、收款、取药一站式服务,减少了群众来回跑动;电子叫号系统使病人能够有序就诊;急救绿色通道实现了系统化诊疗服务。

    点评:市中心医院新门诊楼启用,是市委市政府致力于缩小青岛南北差距的一大硬件工程,这无疑是市区北部居民的大喜事。“医疗一条街”推出一系列便民措施,甚至连“减少群众来回跑动”这样的细节也考虑到,更值得肯定。也只有这样硬件和软件一起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市医疗质量,解决群众看病难。 9

    9、青岛实现“双气源”供气,市民生活用气增添保障

    2011年11月初,随着中石油泰青威管道青岛分输站下游分输阀门的开启,来自中石油陕京冀宁线管道和西气东输平泰线管道的天然气,输送到了青岛市天然气管网,打破了青岛市单一管线气源供气的局面,实现了青岛市“双气源”供气,岛城市民用气将更有保障。我市自2002年底引进天然气,近十年里只有中石化从淄博至青岛的天然气输气线路进入岛城。

    点评:从青岛开启“天然气时代”到今天拥有两个天然气供气源,仅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政府不惜财力引进“两股气”,让岛城的老百姓“用足”了气、“用顺”了气,服了气。

    10、九成以上个体户免交增值税

    从2011年12月1日起,我市个体工商户统一适用新的增值税起征点,九成以上个体户将免征增值税。市国税局征收管理的个体工商户有5万余户,实行新的增值税起征点后,全市起征点以上个体业户为3314户,90%以上的个体户不再缴纳增值税,全年个体入库的增值税税款将减少约3.8亿元。

    点评:少取,就是多予、就是放活。税收虽然少了3.8亿元,但3314家个体户的生意活了,千百万个经济细胞更加活跃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对成千上万生活更加富裕的家庭来说,这个税免得太值了!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全市经济工作会议 抓好项目建设 做好实体经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