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 正文

800万青岛人年献血率仅1%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1-04 14:08:46

    进入2011年尾声,一场关于血液紧缺的恐慌波迅速蔓延全国。北京告急!南京告急!银川告急!个别城市血液供应紧张甚至出现“常态化”趋势。青岛血库的血液储备是否充足?青岛会不会出现紧缺现象?最近,关于“血荒”这个生命攸关的问题,继去年我市血库告急之后,再次牵动了市民敏感的神经。

    市中心血站:部分血型紧缺

    “今年以来,青岛临床用血量比去年有了明显增幅,心外手术增多,尤其像肝移植、肾移植等用血量比较多的手术比去年有了明显增加。从全市供血情况来看,青岛目前比较紧缺的是O型血和AB型血,A型血的储备也偏低。”12月21日,市中心血站供血科杜滨主任向记者陈述了青岛市目前的供血现状。

    记者在市中心血站的内部统计数据表上看到,截至12月21日上午10时,全市血库各血型的存量分别为:O型血767.5个单位,AB型血305个单位,A型血928个单位,B型血1607个单位。

    用市中心血站的说法是,青岛没有“血荒”,但部分血型存量紧张的事实的确存在。

    从市中心血站了解到,与全国诸多城市相仿,临床用血刚性需求的快速增长,使部分血型临床用血供不应求的现象从偶发转变成为常态,目前我市的血液储备量虽然能够满足临床急救用血,但许多择期手术不得不延期开展,临床供血的压力越来越大。

    市各大医院:基本触及历史最低点

    12月21日,记者从我市各大医院了解到,我市用血还是比较紧张的。青医附院、市立医院用血都很紧张,医院也想尽一切办法,采取动员家属互助献血等相关措施,维持基本用血。青医附院输血科孙主任介绍说,近期由于供血紧张,像AB型血的供应达到了最低点,由于AB型血较少,以往的供应一般是30到40个单位,而现在两天的供应量也仅有6个单位,仅能够保证急症患者的用血。“病人的手术不能等,我们医院就动员家属进行互助献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自身血液回输降低用血量,现在家属互助献血已经达到我们用血量的四分之一。”和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一样,青岛市阜外医院的血液库存也是较为紧张的,大多数心脏手术通过自体血回输基本能保证用血需求。海慈医院由于大手术较少,通过医院的合理搭配也能够保证正常用血。

    “血荒”压力何来?

    记者从内部获息,我市是全省各地市中血库储量最多的一个城市。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全省第一血库大市出现血源紧张的局面?血库压力从何而来?

    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一些并不为普通大众知晓的因素渐次浮出水面。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医保政策和新农合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就医能力进一步增强;其次,我市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献血法》提倡的献血年龄是18-55周岁,是青壮年群体。由此来看,用血群体明显大于献血群体。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市居民平均寿命延长,相对用血人数的增长,而献血人数的增长明显不足,因此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另外,我市越来越高的医疗水平也吸引了大量外地就医者涌入青岛,这也是导致青岛用血人群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快速增长的就医群体导致我市临床用血量增幅过快,超过了血库存量的增幅。

    数据显示,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青岛市临床类红细胞制剂同比增长4.49%,单采血小板同比增长16.44%,冷沉淀同比增长41.57%。

    这个增长速度是血库目前很难企及的。

    血库储量的多少从根本上取决于血源的多少。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之一应该是献血人数不足造成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

    青医附院输血科孙主任分析到,每年的这个时候用血都会比较紧张,源于各大高校学生放假。目前为止,大学生是献血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学生放假必然会影响到血站的血液库存。

    然而,市中心血站接下来提供的一组数字着实令人为之震惊。拥有800多万人口的青岛每年的献血人数只有10万人次,仅占全市人口的1.12%。而从我市目前临床用血的数量来看,如果我市每年再能增加7—8万人次的献血量,也就是献血人口达到总人口的2%,那么我市的总体血液储备将会非常充足,不需再为临床用血犯愁。

    难道让800多万人口的青岛每年多出7—8万人次献血有那么困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堵”在献血路上的“困惑”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在接下来进行的对献血常识的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受访者对献血常识的了解程度千差万别。有献血经历的市民张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献血是一项光荣的事情,每次想到自己的血液能够挽救生命垂危的病人的时候都会由衷的感到自豪。人体都有造血功能,即使献血也不会危害到自身的健康,当自己和家人需要用血的时候都可以无偿使用,义务献血不仅仅是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对于个人来说,在将来用血的时候也会有所保障。

    但大部分受访者并不了解献血的具体流程,相当一部分人对献血安全问题心存疑虑,至于献血者具体能得到哪些特殊待遇更是知之甚少,一部分人直接一无所知。

    弥漫在受访者当中的顾虑还包括:献血后多长时间能恢复正常?采血器材卫生吗?另外,在受访者中担心献血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人不在少数,市民王先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认为“献血必然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他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不小心割破手流了一碗血,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虽然那碗血的营养价值不高,也就是一些血浆、血小板等,但是身体要再造出同样数量的血液需要很多物质参与制造,也就需要很多营养。”

    这些担心其实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周围很多人的身上。对献血常识的缺失和疑虑,让大部分市民止步献血路。

    那么,实际采血过程中真的会出现受访者担心的这些情况吗?专家的解答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于是,记者随即咨询了我市医学方面的有关专家。

    据介绍,血站的采血范围有三种: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这三种都是正常人体能够快速获得恢复或重造的成分。

    根据卫生部规定,正常人体的红细胞每年可献两次,每半年一次,全年献出总量限制为800毫升。这个数量远远低于正常可捐献范围,献出后2-3天内即可恢复如初。

    《献血法》规定,体重在47.5公斤以上的18—55岁的人群为可献血的适龄人群。这些人群血液含量为4000—5000毫升,个别体格健壮的人体内血液含量甚至超过5000毫升,而人体血管内循环血液为人体总含血量的80%,剩余的20%则分别储备在人体骨髓和肝脏等部位,这些储备血液输出并不影响人体的健康。卫生部规定的标准是血站在采集血液的时候要根据献血者个人身体的实际情况选择输出数量,每次输出数量为200毫升、300毫升或400毫升。这个数值远远低于人体自身储备的血液数量,在血液输出后,人体会立即进行血液再分配,这个恢复是即时的,献血者大可不必担心。

    在血小板的采集方面,我市倡导的是1-2个月可献一次,每次献1-2个治疗量即可,而国内很多其他城市倡导半个月可献一次。这些都是人体在几天内能够恢复的正常值,丝毫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至于采血器材都是一次性的,同一器材不会重复使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另外,根据介绍,血站在采集血小板时使用回输设备,即在滤出血小板后将剩余的血液重新输送回人体,这些回输的血液整个过程均在一次性管子中存放,所以也不存在与他人血液接触的可能。

    缓解途径一:扩大献血队伍

    “血荒”,何解?

    “暂时的‘血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找不到有效的应对办法。这次全国范围的‘血荒’事件很值得我们反思。”

    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从记者几天来的采访情况看,争取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献血队伍中来固然是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今后的一项长期工作。献血队伍的扩大可以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高枕无忧。

    关于扩大献血队伍一事,市中心血站的陈书记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们的献血人群主要来自市区,农村几乎是个空白。血站前些日子在即墨的一个村子搞过一次献血宣传,当场就有30多人前来献了血。所以,我们下一步会在农村多做一些献血宣传,争取开辟好农村这个市场,这可能是提高血库存量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缓解途径二:无血手术避免输血隐患

    从手术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用血自然是减少临床用血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记者在青医附院输血科了解到,现在,医院临床正在逐步使用“无血手术”,因为这种手术适应的患者群体比较广泛。

    无血手术又称不输异体血的手术,其主要目的,是使手术时病人的出血量减至最低,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伤口过大,令病人失血过多而需要输血。此技术更可完全避免因输血而产生的感染和并发症。

    由于血源紧张、输血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和医疗成本等因素,无血手术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手术在我市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上是一种什么情况?这自然成为市民关心的一件大事。

    据了解,无血手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身输血,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贮存式、回收式和急性等容稀释式。贮存式输血主要用于择期手术,即病人在临手术之前将自身血液采集后保存,等到病人手术时即可使用,正常情况下,血液一般可以保存35天左右。回收式多用于宫外孕、骨科手术、肝胆破裂、心脏手术等无菌手术。急性等同稀释式多用于时间较为紧迫的手术,即手术前病人经麻醉师麻醉后,向患者身体里输入一部分生理盐水等液体,同时放出等量的血液。青医附院输血科孙主任表示,除血液病患者、急症患者、肿瘤患者等特殊情况外不能使用回收式自身输血,大部分病人都适用,这种手术的使用是医院缓解用血紧张局面的一项重要措施。

    另外,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尝试寻找一些取代血液的代替品,其中有盐水和人造血。不过,人造血的造价高昂,不是所有病人都能负担。医学界同时尝试让身体自行产生血液,例如有红细胞生成素、含铁质的补充剂等等,这些可能都会为日后无血手术的发展成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专家建议:降低回收血费用

    青岛市市立医院输血科副主任尹凤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已经开展了自体血液回输的治疗,即在病人手术过程中,收集患者创伤后体腔内积血或手术过程中的失血,经抗凝、过滤、血水贮存、离心分离、洗净等程序之后,再回输给病人。

    “很多病人都希望能够回收血液,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回收血液的价格比较贵,因为回收的时候需要用到一套一次性管道,然而这个管道却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需要患者自费购买。而且现在大多数用的管道都是通过国外进口,价格在1400元左右,而一袋血液才260元,所以很多患者还是会选择输血。”

    尹主任告诉记者,大面积推广回收血将会大大缓解血液紧张的情况。现在医院也向有关部门进行申报,希望能够在降低回收血液费用的同时可以将这块费用纳入到医保的报销范围之内。由于现在的回输管道大部分源于进口,就目前情况来看,回收式自身输血未来的前景很广阔。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必然会推动该产品的国内研发,降低成本费用,从而可以减少患者的花费。(赵璐 何书冈)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李村大集落入临沂商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