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久前,甘肃校车发生的惨案,震惊了社会,震惊了中央。 12月11日,上午。国务院法制办在官方网站上挂出“关于《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就校车的管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此时距温家宝总理要求一个月内制定该条例的时间不到15天。在这足以彰显国家决心的举动前,许多人在遥想,校车终于可在这个春天滚滚而来。 中国校车真的能如人们所愿,即刻就能迎来春天?答案明 近几年,盲目撤点并校,催生出了农村孩子“上学远”,也催生出了校车,更催生出了校车事故频发、校车夺命的悲剧。 应该说,政府对甘肃校车事故的处理不可谓不快,也不可谓不严。但在事故发生后,又接连发生了四起校车交通事故,其中有三起在农村。 农村需要安全的校车,可这安全谁来提供?对于这一问号,社会上下已普遍达成共识,要由政府主导,才能保证校车安全的长治久安。 然而,尽管《条例》中已阐明:“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支持校车服务的税收优惠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但是,在现阶段具体方案还没有拿出来之前,我们怎么办?是任由甘肃似的校车事故再度发生,还是采取措施防患未然?答案不答自明。 可当人们讨论校车安全时,总爱拿浙江德清的校车说事,投资2000万元购买79辆校车,其中14辆仿美校车,更是德清成为“中国式校车”典范的核心故事。然而,作为中国百强县的德清,去年的财政收入18。6亿,教育经费支出3。8亿。其教育经费已是许多县的财政收入。据报道,德清县去年校车的运营缺口是400万元,这部分费用由地方财政补贴。 这是在富裕的浙江,其他地方,比如西北地区,类似甘肃正宁县,有可能做到吗?再看看中国国情,现在广大农村学校,很多学生连拥有一本字典、一块橡皮都是奢望,上课甚至连桌凳都没有,正宁幼儿园为什么要改装车?为什么要超载?家长们又为什么能长期容忍这么恶劣的校车存在?还不是因为没有钱!就全国而言,正宁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也许有人会说,在《条例》出台后,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也会很快落实。但是这一由中央和地方分担的财政,很可能还是归口在教育经费上。 然而,根据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是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捉襟见肘。 基于此,在广大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同时又要保证孩子安全上学的前提下,如何找到一种政府投资最少,校车运营财政缺口最少的中国式校车安全模式,这恐怕是现实中最为迫切的事。 辽宁彰武县主抓教育的副县长说得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无论什么模式,只要是安全的模式就是好模式。”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说出一个道理,即便是用撞坏悍马的校车,但如果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监管有漏洞,一样会发生校车事故。 今年8月,教育部推出了6个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其中,最适合农村的是山东无棣和辽宁桓仁校车模式。山东无棣是民营企业投资2000万元购买校车并承担运营,政府每年财政补贴500万元。而辽宁桓仁则是,县政府出资260万元购置12辆校园巴士,交由东方客运公司运营管理,政府再每年拨付给东方客运公司320万元。 实际上,与德清县同样在校车上大名鼎鼎的宽甸县,尽管其没有列入到教育部校车试点名单,但其是我国最早被报道的具有“中国式校车”意义的县,2008年县财政出资240万元,统一购买了12辆校车,交给东运公司来运营,只向学生收取象征性的车费,其余的费用,全部由县财政补贴,算下来每年近200万元。 其实,还有一个颇具国情的“中国式校车”模式,没被大家注意,这就是彰武县校车模式。据了解,这是目前规模最大,政府投入最少的一种。政府统一采购专业校车,由个人承包制的方式来运营校车。为了安全监管,政府投入90万元,为每辆校车安装了3G监控系统,并成立校车公司专门对172辆校车进行实时监控。在个人承包线路上,采取就本村运营的原则,就是承包者在本村运营校车,这样即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运营者的责任心。其运行一年半的时间,没出过任何交通事故。 讲到此,我们又回到问题的本源,“中国式校车”说到底,是缺了安全的客车不行,缺了校车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不行,两者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像彰武县父母官所说得一句话:“无论什么模式,只要是安全的模式就是好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