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四次下井救人战士获二等功

来源:青岛早报 2011-12-23 06:37:03

青岛四次下井救人战士获二等功

青岛四次下井救人战士获二等功

青岛四次下井救人战士获二等功

青岛四次下井救人战士获二等功

  一夜之间变成了青岛人人敬佩的舍己救人英雄,33岁的于晓军面对着身边战友和修船的工人师傅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我们当兵就是为了保卫老百姓,市民有了危险,我们当兵的不上谁上?”市民热议的四次下井救人的壮举,在于晓军看来,只不过是一件对得起自己这身海军军装的普通小事。昨天,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党委开会讨论决定,给于晓军记二

等功。

  部队

  授予他二等功

  “看到早报上对于晓军四次下井舍身救人事迹的报道,我也非常感动。我们的部队就需要这样的好战士!”昨天上午10时30分,支队为于晓军举行的立功表彰大会在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学习室里进行,期间支队政委刘世光拿着昨天的早报,向在座200多名海军官兵代表发出号召,广大官兵要以于晓军为榜样,学习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保持革命战士的优良传统,学习他视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宗旨意识。刘世光政委代表支队党委授予于晓军个人二等功,并现场颁发了证书和军功章。佩戴着军功章的于晓军向首长战友敬礼致意,他表示,在别人有难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这是他应尽的责任。以后他还会更加努力,去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于晓军的事迹也引起了北海舰队首长的高度重视,首长号召广大官兵要深入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另外,青岛市双拥办张副主任一行在昨天慰问了于晓军。央视军事频道记者到表彰会现场对于晓军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拍摄采访并在昨天晚上播出。

  市民

  一次次伸出大拇指

  “他就是昨天下井救人的海军战士,我昨天看到他从井下上来时,身上全都是粪水,自己明明熏得不行了,还是一次次地下井救人。”昨天中午于晓军再次来到菏泽四路与四川路路口时,周围的市民很快就认出了这名见义勇为的好战士,他们围在于晓军的身边,一次又一次地询问他下井救人的细节。昨天参与救人的青岛保障基地704厂的职工刘成文和张丽红也重新趴在了已经没有当初恶臭的井口,跟于晓军一起回忆着当初救人的经过。记者看到此时古力井底仍然有污水流过,狭窄的井底让人想起于晓军救人时的经过,仍然有些不寒而栗。过往的行人对于晓军一次又一次地伸出了大拇指。

  获救工人

  看到军装就知有救

  昨天中午记者跟随于晓军来到市立医院,见到了3名获救的工人,他们虽然躺在担架床上仍然四肢无力,但神志都已经恢复清楚。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就站在面前,获救工人袁丰星拉着于晓军的手,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激,只是一遍遍地说着 “谢谢,你真是个大好人。”“我们全家都忘不了你的大恩。”

  工人杜师傅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瘫倒在井下时,仍然有一些意识,但手脚都是瘫软,身体完全不能被控制,他看着井口上光亮,一直伸着手,希望有人能把他拉上去,直到这名穿着军装的战士赶来,当时他们还看不清楚战士的脸,但看到一身军装,他们就知道有救了。后来这名军人一次次地下井救他们,虽然他们当时还说不出话来,但心里都充满了感激。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这3名工人做了4次高压氧治疗后,现在身体正在逐渐恢复,但预计要连续做10次高压氧治疗,他们才会康复。

  战友们都叫他“老班长”

  于晓军工作的987艇并不大,艇上共有11名官兵,于晓军是其中军龄最长,年纪最大的,在艇上也就成了所有人的“老班长”。在战友们的眼中,这名老班长虽然平时说话不多,但每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每句承诺都一定会去兑现,他有一种胶东人的实在和质朴,也有海军战士的勇敢和坚毅。

  艇长眼中:

  班长是我半个老师

  今年刚刚从军校毕业的朱同德只有24岁,今年9月份来到987艇上担任艇长,他一直管于晓军叫做班长,不仅仅是因为他年纪大,军龄长,更是因为于晓军无时无刻对他艇长工作的配合,有于晓军在艇上,朱同德总是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感觉。朱同德告诉记者,自己在军校主要学习的是航海,机电方面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刚刚上艇的几天,对机电班的工作有点摸不着头脑,而在机电班摸爬滚打了16年的于晓军则成了他半个老师,随着几个月的一起工作和生活,于晓军将自己知道的机电知识和管理方法倾囊相授,让他这个年轻的艇长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艇上管理,圆满完成了最近几次的出海任务。

  战友眼中:

  他的耳朵就是“活雷达”

  崔永兵是跟于晓军在一个船舱里朝夕相处了整整5年的战友,虽然他现在是在同一个中队的988艇上工作,但说起自己的老战友于晓军,他也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他告诉记者机电班负责的机电设备是整艘艇的“心脏”,一旦出现机电问题,整艘艇甚至会在海上停航,但只要艇上有了于晓军,机电设备就像是装进了保险箱。崔永兵告诉记者,于晓军的耳朵就像是一部“雷达”,他有时候趴在机器上听一会动静,就能判断出机器是哪个部件出了毛病。

  “每次有修船厂的师傅来检修设备,他总是跟在师傅身边,看着师傅拆卸设备,有不懂的地方就一遍遍地问,这么多年下来,整个机电设备都装在他心里了。”崔永兵称,这些年随着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于晓军作为一名技术老兵经验和技术也在不断增长,这种学习和钻研的劲头,真是谁都没法比。

  新兵眼中:

  老班长就像是哥哥

  黄晓华是今年刚刚入伍的新兵,从广西千里迢迢来到岛城,这名刚刚19岁的战士不免有些不适应。作为机电班的班长,于晓军把黄晓华的心理变化都看在了眼里。黄晓华告诉记者,于班长是艇上最老的兵,但却没有一点老兵的架子,让人感觉他就是你家里的哥哥,有什么事他都能知道,有什么事也都能告诉他。黄晓华刚刚上艇时感觉有点晕船,总是吃不下饭去,于晓军每次都把饭端到他身边,看着他一点点把饭吃下去,才放心去工作,有的时候在海上遇到风浪,他晕船晕得厉害,于晓军总是出现在他身边,拍拍他肩膀,让他回船舱休息,替他值班到深夜。有的时候他忽然很想家,躲起来看父母的照片,老班长总是陪他聊天,拿出自己父母的照片跟他一起看,有时候两人看着照片都会眼眶泛红。

  记者连线

  好军嫂,军功章有你一半

  “前天晚上我妻子给我打电话打不通,担心得不得了,我就把救人的事情跟她稍微说了说,昨天早上她看了早报,给我打了好几遍电话,反复问我有没有事。”于晓军说起自己的妻子,话语中总是带着一丝愧疚,他告诉记者,有时候他感觉很对不起妻子,从谈恋爱到结婚,一直到女儿长到8岁,他经常会因为突然接到任务,一“失踪”就是一两个月,这段时间他不能给家人打电话,也不能接听电话,自己要去哪里,去几天,什么时候回来都是军事秘密,不能告诉家人,期间家里出了什么事,全靠妻子一个人顶着。

  “我在医院割阑尾时认识了妻子,我们俩谈了两年多的恋爱,见面的次数用一双手都数得过来,结婚前后我只有5天假期。妻子怀孕后,我也只是在她生孩子后回过一次家,妻子用包容和理解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于晓军称,自己领到的这枚军功章不仅仅是一半,就是全给妻子,也难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谢。

  于晓军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在威海乳山,年近六旬的母亲有严重的心脏病,父亲几乎要每天守在家里照料母亲。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过家人了,今年过年部队有任务,他又没法回家过年,能给家人的只有深深的歉意。

  “我不在乎他立功受奖,我只希望他平平安安。”昨天记者电话连线了于晓军的妻子于丽丽。她告诉记者,昨天早上她接了10多个亲戚朋友的电话,都是看了早报来询问于晓军的身体情况,她买了份早报看过才知道,丈夫说的一次小事,竟然如此惊心动魄。她告诉记者,丈夫既然是一名军人,遇到这种事情,就应该冲在最前面,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她也希望丈夫能够为她和孩子想想,在救人时要多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

  “我一直很遗憾,我们从恋爱、结婚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我和丈夫从来没有时间,能够坐到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于丽丽称,前几天是她和丈夫的结婚纪念日,可这一天也被丈夫忘记了。丈夫回家就只是一起吃顿饭,放下筷子就要走了。但于丽丽告诉记者,既然选择当一名军嫂,她就知道自己要面对的种种困难,虽然她也会跟丈夫抱怨,但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她晚上会指着早报上丈夫的照片,告诉放学回来的女儿,你的爸爸是解放军,他是好样的。她告诉记者,希望丈夫回家后能跟她去看一场电影,庆祝他荣立二等功。

-
相关链接

上一篇:青岛拟向市民提供淡化海水引用
下一篇:青岛最低工资标准将年均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