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今年1月,我市部分海域出现海冰。这是1月中旬记者在高区小石岛拍摄的海面结冰。(资料片) 近日,2011年至2012年度沿海海冰预测“出炉”。预测显示,2011年至2012年度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较 针对我市今冬明春海冰情况,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我市海域海水结冰时间与近两年相比,将提前一周左右到来,冰情也较往年偏重,但受海域特点影响,我市海域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冰情。 专家 今冬明春冰期提早到来 昨日,据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专家预测,2011年至2012年度冬季,我市海域冰情较2009年以来相比来的早,冰情也偏重。 来自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9月,我市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往年相比处于低谷状态。综合分析前期大气环流形式、海洋环境状态,专家预计今冬明春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较常年略偏重,为3.5级。包括我市海域在内的黄海北部海域严重冰期将出现在2012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浮冰最大外缘线20海里至30海里,平整冰厚度一般在10厘米至20厘米,最大35厘米。 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以国际海水浴场为例,根据2011年泳季期间该浴场海水温度实测值,6月24日至10月7日的平均海水温度为20.6℃,比去年同期的22.3℃低1.7℃。加上受年初多次寒潮天气影响,我市1月至2月份海水温度也较低,从而造成1月至9月我市近岸海域海水温度与常年相比处于低值。 “因此,初冰日与近两年相比略微提前,2012年1月份冰情发展较快,严重冰情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旬,终冰日较常年也会提前一周左右。”监测中心部门负责人说。 预测 我市不会出现严重冰清 据介绍,每年冬季,我市北部沿海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海水结冰现象。业内专家分析,海冰的形成与海水密度、盐度、水深、海水的湍流和冻结核等有密切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与海水。 对于今冬我市海域海冰相关情况,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尽管我市冰情较常年略为偏重,但不会产生较严重海冰影响。 据了解,我市位于黄海北部海域,冬季海水温度最低值处在0℃至5℃,海水盐度为30,海水冰点大约在-2℃。此外,我市近岸多为基岩岸线,海域较为开阔、水深,且海流较大、盐度较高,海水的快速交换使表层的低温通过循环带走。因此,相比渤海湾和莱州湾,我市海域受海冰影响不是很大,不会造成港口封堵、人员被困等重大影响。 提醒 应在冰期前抢收养殖品 海冰对海上养殖品有没有影响呢?养殖户应该如何保护海产养殖品呢? 昨日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一般来说,沿海浅滩水域较容易发生海水结冰现象。我市荣成海域水深,受海冰影响小,而乳山、文登海域多为滩涂、水浅,池塘海参养殖和滩涂贝类养殖受海冰灾害影响相对较重。 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胡红智博士提醒养殖户,一旦受冷空气影响引起海水结冰,易造成海水中氧气含量不足,对贝类、海参等近岸滩涂渔业养殖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因此,养殖部门应尽早完成养殖成品收获,尽量争取在冰情形成前,完成渔业捕捞工作。 另外,进入冰期以后,可采取加大交换水量和次数等措施,结冰池塘及时清除冰面积雪,必要时应进行破冰,并采取增氧机或增氧剂进行增氧。此外,小型渔船抗冰能力弱,浮冰随潮汐流动易使船只变形而受损。因此,冬季小型木质渔船应吊装上岸以确保安全。 进入12月份,市海洋与渔业局将结合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随时监测、分析我市海冰情况,并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同时将积极指导做好海上网箱和海参、鲍鱼等养殖产品的越冬工作。 (记者 李强 通讯员 宋喜红) 我市海冰冰情分为5级 据介绍,我市海域的冰情分为5级,即轻冰年(1级)、偏轻冰年(2级)、常冰年(3级)、偏重冰年(4级)、重冰年(5级)。威海有海水结冰的历史记载最严重的一次是威海沿海都被封冻,冰块厚度在20至30厘米,最厚处达40厘米。 轻冰年:海面结冰情况只在近岸发生,不影响海上通航。偏轻冰年: 海面不仅近岸结冰,而离岸较远的海面也结冰,但也不影响通航。常冰年:各海湾大部分海面被海冰覆盖,一般会影响通航。偏重冰年:各海湾海面被海冰覆盖,明显阻碍通航。重冰年:非常严重的冰情,严重造成灾害。(记者 李强 通讯员 宋喜红) 海冰形成 昨日,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海水结冰最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海水温度降至冰点。海水的结冻主要是纯水的冻结,冻结前会将盐分大部分排出冰外。淡水在水温降到0℃即可结冰,海水则由于含有较多的盐分,冰点较低。一般含盐量愈高,结冰愈低。二是有大量的凝结核。海水中含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也是海冰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杂质使海水密度降低,由于气温的不断降低,海面持续失热,相对冰点稍有过冷却现象在凝结核的帮助下,海水就开始结冰。 海冰初生时,呈针状或薄片状冰晶,继而形成糊状或海绵状,进一步冻结后,成为漂浮于海面的冰皮或冰饼,也叫莲叶冰。海面布满这种冰后,便向厚度方向延伸,形成覆盖海面的灰冰和白冰。 海冰灾害 海冰不仅对海洋环境自身产生影响,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并直接影响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海冰能直接封锁港口和航道,阻断海上运输,损坏海洋工程设施和船只。冰山更是航海的大敌,45000吨“泰坦尼克”号大型豪华游船,就是在1912年4月14日凌晨在北大西洋被冰山撞沉的,使1500余人遇难。中国的海冰也能造成灾害,1969年2月至3月,渤海曾发生严重冰封,除了海峡外,渤海几乎全被冰覆盖,港口封冻,航道阻塞,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被冰推倒,海上船舶被冰破坏,万砘级的货轮被冰挟持。随冰标达4天之久,海上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冰情回顾 50年来,渤海、黄海平均冰级为2.8级,最大冰级为5级,出现在1957年和1968年,最小冰级出现在1973年,为1级。自1950年来,渤海、黄海冰级呈减小趋势。20世纪50年代冰级为3.3级,60年代平均为3.0级,70、80年代分别为2.6级、2.8级,90年代降至最低,为2.4级。 在威海地级市成立之前,共有3次海水结冰的历史记载。1877年,威海卫东海,人可以在海冰上行走。1936年,威海港内出现结冰,冰厚16.5厘米,威海北部沿海海域海冰接近褚岛。1968年2月,威海沿海都被封冻,冰块厚度在20至30厘米,最厚处达40厘米。 2000年2月,双岛港内结冰,直至双岛大桥的桥墩,结冰厚度在2至3厘米,冰期为四五天。2009年受极端寒潮天气影响,全市海产品养殖受灾面积8407公顷。2010年1月,乳山湾海域海冰面积2500公顷,外海海冰厚度达3厘米至7厘米。(文/威海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