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冬的平度大地,一派热气腾腾。玉米地里满眼金黄,过冬的小麦刚刚长出新绿。从明村镇政府驻地出发,沿804省道向西南方向行驶大约6公里,道路南侧一个巨大的钢铁门架映入眼帘,门楣上“大黄埠”三个字在暖阳照耀下闪闪发亮。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平度市明村镇“大黄埠”樱桃番茄荣获金奖,这是“大黄埠”樱桃番茄(俗称圣女果)继今年7月份入选山东“十大地 去年,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而大黄埠村村民达到2.1万元。这个只有286户人家的小村庄,除了樱桃番茄,还有“大黄埠”西瓜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庄。大黄埠村民知道,这都是沾了特色农业的光。 牛气◆◆ 年收入十万元算少的 响午时分,在大黄埠村连排成片的大栅里,45岁的村民吴京良蹲下来,揪下几个樱桃番茄递给记者。“咱这无公害新品种,味道就是不一样,入口微酸,再品生甜,咽下去口中一股清香气,是不是这个味道? ”记者听罢一口气吃下五六个,味道果然不同寻常。老吴说,现在普通樱桃番茄的收购价1元多一斤,而产自大黄埠的,2.4元一斤。“再过两天,江苏的客户就要来收购了,一个大棚差不多能进账三四万。 ”大棚里温度高,记者呆了半个小时,浑身微微出汗,走出来才顿觉凉快许多。吴京良告诉记者,他家有4个大棚,一个大棚种樱桃番茄收入4万元,加上3个大棚的西瓜,一年收入十万元左右,“在村里,俺的收入还算是少的。 ” 走进另一位村民吴京华家,空调、实木家具等时尚家电一应俱全,房前屋后还有他买的3部车,除了拉货、运苗的面包车和货车外,还有一部轿车。 “我们种的樱桃番茄,敢和老外去比试。 ”个子不高的吴京华满脸自豪,今年6月他们参加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和邻摊位澳大利亚客商的番茄比试口感,结果中外宾客向大黄埠村民竖起了大拇指。除了搞樱桃番茄育苗,吴京华还是名副其实的西瓜育苗大王,明村西瓜节办了六届,他包揽了五届冠军。 底气◆◆ 新技术支撑科技种植 为什么大黄埠番茄这么牛?在吴京良的大棚里,防虫网、黄板诱虫、微灌技术、黑膜覆盖、沼气灯、植物声频控制器……一项项实用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 “国内最先进的,咱这全都有。 ”老吴一一介绍,防虫网绕着大棚内壁先架上一圈,从外围先做一层保护;黄板诱虫是利用虫害的颜色喜好用胶质将其粘住,物理防治省钱又无害;微灌技术和黑膜覆盖保持充分的水分供给;沼气灯利用天然肥料,增加光照和棚温;植物声频控制技术通过对植物施加特定频率的声波进行处理,从而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增加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传输和转化,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其生长发育。指着棚栽番茄茎叶下的秸秆生物反应堆、蔬菜水肥一体化槽,他告诉记者,这些创新技术,大都是农民自己的发明,产量和品质上去了,十里八乡的都来学。 “平均下来差不多每户村民有3个大棚。 ”大黄埠村支部书记范再森,也是樱桃番茄示范产业基地带头人,“咱村家家搞高标准设施农业,光冬、春暖大棚就900多个,面积2580亩,春天第一茬种西瓜,5月初第二茬种番茄、青椒,11月至春节种西瓜,循环生产,闲人不闲地。 ”因为新技术种植搞得好,范再森不仅在平度出了名,还在农业部挂了号。他从上衣口袋掏出个证书,记者打开一看,原来是农业部新产品认定核查员,各地请他去讲课是常有的事。 心气◆◆ 每年引进一个新品种 在大黄埠村樱桃番茄合作社,记者看到了一屋子的奖牌和证书。这些年,大黄埠村民意识超前、行动超前,每年都要引进至少一个名优品种,自己试种试销成功后,再通过合作社迅速推广。在大多数教科书上,西瓜种植的株距都是50厘米左右,但这里的农民独创“三枝四蔓”模式,把株距缩小到了 20至30厘米,同时西瓜的品质和产量大幅提升。一位日本农业专家,闻讯后竟自己跑到大黄埠瓜田里,向农民讨教。 大黄埠村还在我省率先引种培育高端品种“拇指西瓜”,这种瓜源自南美洲,学名“佩普基诺”,单瓜重量仅5至10克,含丰富的维生素C、钾和镁,可直接食用。吴京华家去年引进的黑珍珠番茄种苗,一粒种子身价就值5元钱,长出番茄收购价达20多元一斤,是普通樱桃番茄的10倍。老吴深有感慨地说:“说它赛过黄金,一点也不过分。 ”2008年9月,“大黄埠”西瓜和樱桃番茄种子搭载 “神舟七号”上天,开创了全国村镇太空育种先河。目前“太空西瓜”已培育至第四代。 人气◆◆ 种植大户建起“客户群” 2008年,大黄埠村成为全市唯一奥帆赛运动员村农产品直供基地。期间,他们供应了大批西瓜和樱桃番茄,供应价3.6元一斤。 “你猜成本是多少?每斤成本100元。 ”范再森话锋一转,“但我们不亏,换来的是后奥运效应。 ”奥运会之后,大黄埠的农产品成了精品的象征,上门的客户踩破了门槛,售价却高出普通农产品一大截。 在村民吴云刚家中,记者除了见到 “种植日记”以外,还有一样从未见过的 “文件”——客服记事本。“最近小番茄贵,但对固定客户要让利”、“周五拜访临沂客户,争取大的订单”……一条条写得清清楚楚。他告诉记者,“客服”已成了村民日常功课,让客户赚到钱,让客户的产品顺利地卖出去,自己的产业也才能有效益。陪同记者采访的明村镇党委宣传委员宋丽芹补充道,这个村很注重引导村民向“小老板”发展,像经营工贸那样经营农业,强化经营和客户意识。村委和工商部门合作陆续培养了一批经纪人,既是种植户,又是经纪人,既卖自家农产品,也能向客户介绍相邻村的农产,织起了一个庞大的网络。 如今,地处平度西边的大黄埠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村、出口村,北京、上海、重庆、南京、西安……四面八方的客户开来的货车络绎不绝,他们种的西瓜和番茄连同“大黄埠”商标,甚至已经打入韩国、新加坡等6个国家的超级市场。 采访手记 特色村里民风新 在大黄埠村采访的日子里,从普通村民到村委干部,记者见到的是一张张憨厚的面孔,一双双粗糙的大手,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每年下来十几万元这样可观的收入额背后,是大家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从播种到育苗、放苗到插秧、灌溉到收获,每天雷打不动地收放保温草席、修剪枝杈、防病治虫,他们忙碌着,也享受着忙碌的快乐。用范再森的话说,现在村民们一年到头没有闲时候,好多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搞起大棚,收入上去了不说,以往聚众赌博、小偷小摸的现象也绝了迹。大伙儿凑到一块,不出三句话肯定唠科技栽培,“你家苗长出来没有,他家大棚啥时挂保温草席”。村民们友爱又互助,和谐成新风,各家的大棚钥匙都放在窗台上或门口草丛,从来没听说被偷被盗。 |
上一篇:后田社区乐享“新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