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记者走基层:大棚里听农大教授讲“草莓经”

来源:青岛日报 2011-11-11 14:19:23

    “姜教授,来看草莓了?”

    “呵呵,是啊。”

    走进位于城阳夏庄街道的曹村草莓农业合作社,一路上不断有人和姜卓俊打招呼。

    在一个挂着“青岛农业大学试验田”牌子的大棚前,年轻的合作社社长王倩已经等在门口。她把记者引入大棚,“这里培育的就是能在10月份上市的超早熟草莓,全国独此一家,让姜老师好好给你讲讲吧。”

    提前一个月吃上草莓

    搞了三十年草莓的姜

卓俊,进门就开始夸起了草莓。“草莓是个好东西,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了。不过,每年7月到11月期间,我们没有新鲜的草莓吃。”

    其实,自然的草莓生长周期,果实真正成熟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20年前,姜卓俊发明了半促成栽培技术,把草莓的成熟期提前到了12月份。今年,他和曹村草莓合作社合作研究出的新的超早熟栽培技术,把草莓的成熟期又提前了一个月。

    “这些草莓已经成熟了。以前11月底才能吃上新鲜草莓,现在10月底就能吃上了。”摘下一颗草莓,姜卓俊给记者解释,“草莓作为一种短日照品种,其花芽分化所需要的低温、短日照条件,自然条件下一般在秋分以后大约9月下旬以后才能具备。”他打了个比喻,“就像人什么时候怀孕,决定着什么时候生孩子一样,草莓什么时候花芽分化,决定着它什么时候成熟。”

    目前国内外有的采用冷藏抑制栽培、有的采用高山育苗、有的在冷凉地区栽培。但这些方法或者成本太高,或者对自然环境有特殊要求,都无法大面积推广。

    “我这个技术就没有这些限制。”姜卓俊告诉记者,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个育苗设施装置,“这套设施装置由低温育苗室和育苗床构成,温度可以在0℃至20℃范围内调整。育苗床设计为轨道移动式,床体可以自由移动,白天可移动到育苗室外在自然条件下育苗,晚间推进育苗室进行短日照低温处理。”

    “你尝尝,我们大棚里的草莓绝对是绿色环保的。”王倩递过来几个草莓。的确很甜,记者一连吃了好几个。

    “你已经吃了几十块钱了。”姜卓俊和记者半开玩笑地说,“10月份市场上没有草莓,有也是进口的,一斤能卖上百块钱。我们这草莓现在初步准备定价150元一斤, 主攻高端市场。”

    “明年我们就准备在合作社103户的大棚里推广这项技术。”王倩给记者算了笔账,今年整个合作社草莓产值是600万元,用了新技术,产值会提高两倍以上。

    新技术在脑子里憋了五年

    从今年年初开始着手实施实验,到10月份草莓结出果实,这一技术的成功似乎来得很容易。但姜卓俊说,其实这一技术在他脑子里已经憋了五年。

    “如何让草莓提前一个月成熟,这一想法我从五年前就有了,而且当时已经考虑得比较成熟。”姜卓俊说,让他沮丧的是,五年来他多次申报课题、申请经费,但都无功而返。“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小项目,产生不了多大效益。”直到去年,他从青农大的莱阳校区来到青岛工作,通过青岛市科技局的立项,拿到了10万元的科研经费。

    “比起很多大项目来,10万元并不多,其中大部分都是花在育苗设施装置上。”姜卓俊说,但就是这几万块钱,让这一本该“早熟”的草莓晚了五年。

    “你怎么不找企业合作?”

    面对记者的问题,姜卓俊报以苦笑,“任何科研项目都是有风险的。我这项技术在实验以前,失败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只有随着实验的一步步进行,成功率才会逐步提升。既然有风险,草莓种植户又都是小本经营,谁会投钱?”

    王倩也坦言,当初与姜老师合作,姜老师明确表示自己承担育苗设施装置的费用,“真要我们拿钱出来搞实验,我们也不敢出。”

    “如果没有政府投的10万元,这个项目只能在我脑子里呆着。如今这一个大棚就能把这10万元赚回来,政府的资金引导很关键。”现在,姜卓俊很欣慰。

    多方合力成果才能转化好

    时近中午,大棚里热了起来。姜卓俊看到记者脱下了外套,急忙站起身来查看大棚里的温度计。

    “28度了,赶紧通通风。”高温不利于草莓生长,姜卓俊和王倩连忙拉开大棚上的天窗,微风吹来,大棚里凉爽了许多。

    “我干了这么多年的草莓推广,有过很多项目。我个人感觉,一个项目能够成功,实在需要很多方面的促成。”重新蹲到草莓前的姜卓俊深有感慨。“从我这边来说,这项技术如果应用性不强,不能给农户带来效益,与曹村合作社的合作不可能继续下去。姜卓俊伸出了一根手指头。

    “王倩这边的信任也很关键,拿出大棚来让我做实验,在栽培过程中能充分信任我。包括实验过程中,他们也投入了万数块钱。”姜卓俊伸出第二根手指头。

    “说了这么多,没有科技局这10万块钱,我现在什么也干不了。政府的投入,对我来说,是一个科研成果能够转化,对农民们来说,他们的生活也许会借此得以大大改善。”姜卓俊伸出第三根手指头。

    本以为到此为止,姜卓俊又伸出了第四根手指,“还有一点,地方的农业科技部门。”姜卓俊说,刚来青岛的时候,自己是两眼一墨黑,虽然项目申请下来,但找谁合作心里没数。这个时候他想起城阳植保果树站,“站里的王志鹏是农大的毕业生,我就打电话给他,他帮我找到了曹村合作社。后面一路的实验,他们也一直参与,在各方面给予了帮助。”

    都说“山东人不抗念叨”,正说着,王志鹏走进了大棚,“少山村想搞旅游观光采摘,您说过树下可以种草莓,我想要不请您去看看,给出出主意。”

    一行人往大棚外面走,姜卓俊还在描述着下一步的打算,“别看我今年58岁快要退休了,但我还想尝试把草莓的成熟期再往前提前一点。”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记者走基层:用规划红线勾画“运动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