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 正文

青岛老村庄:永乐徙民为军户 四方多立自然村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1-11-09 16:45:20

青科大传播与动漫学院“老街巷”项目组走访四方区七个自然村时,发现青岛较多自然村立于明代永乐年间,或为其后代迁徙繁衍处。

在走访的七个自然村华光村、大山村、双山村、保儿村、小水清沟村、河西村、河崖村中,除华光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其他六村的立村时间都较长,且多少与永乐年间的徙民为军户的那一段历史有关。

据即墨县志,小水清沟村的立村人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从云南迁到此地的董氏。目前,小水清沟村的大姓是郑氏。据2006年续修的《郑氏族谱》,云南郑氏于永乐年间(1403年)迁往即墨县仁化乡大水清沟村,并于崇祯五年(1632年)从大水清沟村迁来此地。据传,明永乐年间,秦氏迁入河西并建村。目前,河西村的另一大姓为袁姓。据《袁氏族谱》,袁仁美于永乐年间由云南迁往即墨金口村,几经迁徙,后定居河西村。据传,永乐元年,王氏太祖从云南迁入河崖建村。

保儿村的立村者虽不是明代迁徙者,但是其后代。据传,保儿村的建村人王氏的太祖就是于永乐初年(1403)从云南迁居三官庙定居的。据《山东省崂山县地名志》,双山村的大姓袁氏为袁氏六世从河西村所迁,另一大姓王氏为十六世自河东村所迁,皆为永乐年间所迁。

明代永乐年间,朝廷为了加强山东海域的国防,特从云南一带徙民为军户,平时为民,战时为军。青岛作为山东重要的海岸地,接纳了大量军户,并以其为基础,形成很多自然村。除了上面提到的村落,四方上四方村、下四方村、阎家山村等的形成都与永乐年间的移民有关。由于当时多由某一姓氏立村,所以青岛自然村的“大姓化”倾向较为明显。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四方建文庙打造文化图腾 将冲击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