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最牛甲骨文考生导师辞职 称其吹牛比谁都厉害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11-06 12:56:51

黄蛉练习甲骨文资料图

    中广网成都11月6日消息(记者吴喆华丁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数学考零分的当了清华校长、数学考4分的成了国学大师、作文只写三句话却成为杰出诗人。说的,是三个偏科严重的学生,分别是罗家伦、季羡林和臧克家。因为他们的故事,今天人们提到“偏科生”的时候,总是会联想日后或许他们也能成就一段佳话。

    最近几年,总是能够见各地关于偏科生的报道

,很多高校也对偏科生放宽了入学的条件。迈过了分数门槛,走进大学校园里的偏科生真的就此走上了成为大学者的坦途吗?四川大学 “甲骨文考生”黄蛉的故事,或许告诉我们,偏科生的故事并不轻松。

  “甲骨文考生"遭遇变故 求学之路或终结

  “黄蛉”,黄色的黄,虫字旁的蛉,这本是一种昆虫的名字。这种只有8毫米长的小虫虽然不起眼,却因为拥有一副清脆悠扬的嗓音,成为“鸣虫之王”。而今年22岁的学生黄蛉,他也同样拥有这种一鸣惊人的才能,那就是:甲骨文。

  凭借甲骨文,他成为“2009年最牛高考作文”的缔造者;凭借甲骨文,他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还是凭借甲骨文,他在两年内实现了从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得以在四川大学接受一对一的教学。然而这一切,都在昨天戛然而止:

  何崝:所以我就坚决地向学校递交了辞职,不再教他了。学校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还没有定,以后可能还是要商量一下。

  说话的是已经64岁的四川大学返聘教授、古文字专家何崝教授。再次回到川大,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做黄蛉的指导老师。辞职,他嘴里吐出的这两个字,也标志着黄蛉的求学之路,可能终结。

  导师罢工 接受媒体采访是导火索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甲骨文考生”黄蛉,为什么突然遭遇导师的“罢工”?记者昨晚拨通何崝教授的电话,原来这一切的导火索,竟是前一天的一个采访:

  何崝:因为昨天《华西都市报》就采访了黄蛉,因为我曾经多次跟他打过招呼,不要接受媒体采访。为什么呢,会影响你的学习。因为四川大学在80年代有这个教训,接收了一个社会青年,也是搞古文字。但这个人后来接受了很多媒体的采访,于是他就飘飘然了,他就口出狂言了,一点成果都没有。后来学校就开始清理,于是就把他开除了。所以我一直告诉黄蛉,不要接受媒体采访,要低调,要埋头做学问,但是他就是有点沉不下心。

  2009年,四川大学推出“双特生培养方案”。按照规划,培养分为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和特殊培养,学生还可能进行研究生预备学习。也因此,高考只有428分的黄蛉得以以“特招”的方式实现“两级跳”的绿色通道。而擅自接受媒体采访,这被何崝教授认为是“不可容忍”的:

  何崝:他讲的那些,根本不提我们给他上的是哪些内容,就是在那里夸夸其谈地,谈什么文心雕龙。并不是说不可一读,但是你对这个记者讲,那你不就是说我这个当老师的不务正业了?给其他的同行看,本来是读古文字,结果又去读文心雕龙了,给老师脸上抹黑啊!所以像这种,是不可容忍的啊!

  被指心静浮躁 吹起牛来比谁都厉害

  黄蛉的微博,只更新过四次,时间都是在同一天,2009年9月30号。其中一条,他写着:“刚开学,很多人都不认识我。问我是不是,我一口否认。但是院系大会上,辅导员介绍了,这下,大家都认识我了。”以一技之长“杀”进川大,这让本就有些名气的黄蛉,像放大镜下的小蚂蚁一样被外界审视着。

  何崝教授对黄蛉的授课,也从那时开始,一周两次,一次半天。做学问,他要求踏实、心静;学知识,他要求基础、能力。但是显然,在他眼中,这两点黄蛉都不具备:

  何崝:这个两年中,感觉到他学校不是很踏实的。他就不是这块料,不是做学问的,非常浮躁。他吹起牛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书他都说读过了。像这样的一个学风,我们怎么能容忍呢?他在这个甲骨文方面还不是非常的突出。他只是认识一些甲骨文,好像是几百个吧。我们找一个中学生,培养他一两个月,他基本上就可以认识上千个甲骨文了。这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昨晚,黄蛉的电话一直关机,学院院长的电话也无法接通。或许黄玲的未来,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对于教育,我们却留下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者,该如何培养这些拥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媒体人,该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

  何崝:一定要把这个规章制度完善起来。根据我们这个学生的教训,规章制度就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生自我膨胀。一定要让他沉下心来,埋头做学问。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油价定价方式或将调整 3大油企或可自动调价
下一篇:各大快递公司纷纷涨价 或有助改变行业无序竞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