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的故事你我皆知——在反复的犹豫纠结中,柯达错失了数码转型的恰当时机。等到其2003年下定决心转型之时,曾经的竞争对手在新领域的竞争优势已然建立。 “企业在经营高峰时想要转型,阻力会非常大。因为这时候资金充沛、管理凭借惯性、人事上各自稳定和享有荣耀。一旦转型,庞大的固有业务会对企业产生极大牵制。” 在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秦合舫看来,这让柯达当年对于转型变革的紧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动力。 秦合舫分析,成功转型的公司至少包括了以下经验:1.拥有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或者领导团队,具备行业前瞻意识,重视公司长期利益胜过短期利益;2.原有公司管理架构和公司文化尽管会和转型发生或多或少冲突,但整体支持转型;3. 还需要较好的运气。 “这其中,企业有没有代表长期利益的意志力量出现就至关重要,它可以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团队”,而柯达在当年迷茫的十字路口,这样的力量是缺失的;同时柯达股权分散、资本更追逐短期利益的特性也拖延了柯达的各类转型决策。 而在2007年12月,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时,2008年金融危机突然而至,不幸地结束了柯达短暂的复苏势头。 如履薄冰的当下 转型后的柯达将自身定位在数码影像领域。现在柯达的产品主要分为面对消费者市场和面对商用市场两部分,由整合后的三大集团(消费数码影像集团、图文影像集团和胶片影像娱乐产品集团)运营。 这其中,图文影像是柯达最大也最为倚重的业务板块,其服务对象为商用客户。从数码制版(印前)、数码印刷、流程管理、再到印后的数码扫描,柯达的服务范围无所不包。 “柯达的转型方向和当下大公司的转型趋向是一致的”,秦合舫在研究中发现,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很多行业都受到了数码化的冲击,而这直接促使了行业内大企业的转型。 “在数字化出现之前,企业间的技术是彼此封闭的,数字化让复制、分享变得轻而易举,通过特定的技术生产出某一产品变得不再神秘、不再困难。这意味着企业很难再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竞争力。” 大企业们转而去搭建一个“系统”,即不再孤立地去做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而是挖掘业务背后的“系统性关联”,形成一种合力效果。 以苹果为例。苹果旗下的主要几款产品,有ipod(MP3)、iphone(手机)、Mac(一体式电脑)、ipad(平板电脑),这些产品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它们有共同的风格特征,共享兼容的操作系统和平台,可以接入独有的iTunes音乐商店和App store等。这些让整个苹果形成一个系统集成、不可分割。 系统集成的价值在于竞争门槛高、可复制性低。它要求企业具备极高的资源统筹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现在谷歌、IBM、GE、苹果走得都是这样一条性质相同的路:或“硬件+软件”、或贯穿全流程的服务和产品提供等等。 柯达在重组期间花掉约25亿美元巨资并购了6家数码印刷巨头,这些企业业务遍及印刷领域的各个环节。用柯达亚太区总裁史帝夫·格林的话讲,整合后的柯达是数码印刷领域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从轮廓上看,柯达搭建起了一个系统集成的架构,尽可能地系统化,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有竞争力。”秦合舫认为,假以柯达充分的时日和宽松的环境,诞生一个奇迹未尝不可能。 然而问题是,对于急功近利的华尔街来说,究竟还能容忍不盈利的柯达多久?(作者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