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强省建设提出源自文化自觉自信和科学发展理念 高玉清就文化改革发展答本网记者问 山东是在全国较早提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省份之一。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由大到强,一字之变,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部署的高度自觉和自信。2008年7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把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召开了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等高规格的会议,对掀起文化繁荣发展热潮作出全面动员部署。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等30余个政策文件。全省各级积极响应,各市普遍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文化兴市的奋斗目标,文化繁荣发展呈现崭新局面,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可以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概括: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推进力度前所未有、文化建设氛围前所未有、文化发展势头前所未有。 文化强省建设是一篇立意高、谋长远的大文章,是一项艰巨性、系统性的大工程。我理解,文化强省建设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明山东”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繁荣等方面,也包括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产业振兴发展、齐鲁文化品牌打造等内容,就是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振兴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科学务实、有序推进,改革逐步向纵深拓展、向面上推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全省出版发行、电影发行放映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企改制,转企改制单位达到373家;十七市均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局社分开、局台分开、全省“一张网”基本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我省及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9个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坚持建管用并重,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所有1388个乡镇全部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全国唯一的“示范省”;建成农家书屋4.5万多个,覆盖率达75%,建成数量在全国最多;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公共文化投入最大、城乡文化面貌变化最大、群众文化实惠最多的时期。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培植大企业、大项目、大园区为重点,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各级普遍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和着力点,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强化发展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速达到18.79%;2010年达到1230亿元,稳居全国“千亿级行列”;今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671.74亿元,同比增长17.6%。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省5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0.75亿元,新开工项目802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390个;文化产业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近5%。产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建成或在建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50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3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71个,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创意水平高、发展活力强的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今年1-8月份大众报业、山东广电、山东出版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15.14亿元、32.88亿元、50.02亿元,同比增长22.48%、61.16%、8.86%;山东出版集团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民营文化企业实力增强,世纪金榜、世纪天鸿、星火国际等进入全国民营书业公司十强,民营书业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文化产品出口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在商务部公布的文化核心产品出口排名中居全国第四位;今年1-8月份,全省文化产品出口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7.7%;文化贸易出口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全省文化产品服务出口企业达到1639家,出口市场遍及欧美亚非等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喜人,2010年全省以农村为主体的手艺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利税88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530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形成了“世界风筝之都”、“中国草柳编工艺品出口基地”、“中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等18个农村手艺产业特色区域。 在文化品牌培育方面,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山东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品牌化生产经营,初步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品牌组群。鲁剧品牌享誉全国,创作推出的《闯关东》、《南下》、《沂蒙六姐妹》、《钢铁年代》等一大批影视精品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传媒品牌影响力增强,齐鲁晚报位列2009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第22位,连续七年上榜百强;齐鲁频道综合实力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地面电视频道之首。鲁版图书影响扩大,《老照片》创造了中国图文互动图书的发行量之最;《笑猫日记》系列图书已出版14本,总销量突破1100万册,销售码洋已接近2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动漫作品异军突起,104集大型动画片《孔子》,先后在央视和上百家地方台播出,并在今年4月举行的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入选首届亚洲展映会“最佳作品”,这是中国动漫惟一获此殊荣的作品。文化节会品牌影响力提升,培育形成了孔子国际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会、青岛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山东文博会等一批节会活动品牌。 同时也应看到,与兄弟省市文化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改革进展看,工作还不平衡,有的改革还是初步的,一些领域的改革成果还不稳固;从发展水平看,与经济发展相比,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看,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上一篇:临沂规划馆预知“大美临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