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只是写历史的“人民”中,有专业的“史官”、“编修”、“文学侍从”的正史,也有非专业群众“自述”和“口述”的野史。据“我的朋友”——已故美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考证,中国有纪录 湘中娄底,因相传天上28个星宿中的“娄星”“氐星”交相辉映之处而成名。“梅山情”讲的梅山,这里主要指新化、冷水江上梅城一带。“梅山文化”却源远流长。起渊源于湘中的梅山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涟源四县市的全部和双峰、新邵等周边部分,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晚清以来,这一地区出了不少名动一时的大人物:湘军统帅曾国藩、《猛回头》《警世钟》的作者陈天华、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创造社主将、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成仿吾。在世的如著名慈善家余彭年(彭立珊)、香港凤凰卫视总策划王鲁湘、2011年胡润财富榜中国首富梁稳根也是娄底人。梅山文化的精髓是三个字:“稳、准、狠”。我们从此书中实在可以感觉到这些 “旅居”广东的新化、冷水江人,行事之“稳”、定位之“准”、待己之“狠”。 人类的社会行为,在过去所发生的现象都可称之为“历史”。真正能进入史学家眼底、写进历史的也只是“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舞台”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却不能见经传。况且,历史学家的“史实”也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形诸于笔端的“史实”、“纪录”,最多也只有亿万分之一。 历史不是人民创造的吗,那么历史上的“人民”呢?只是成了“历史”之外、安于过小日子、谈论柴米油盐的小人物。其中除了史家无法事无巨细地“搜罗”历史要负责外,“人民”自己也要负责。因为要糊口要生存,哪有时间“口述”、“自述”编著历史嘛,何况那些个“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对世道人心真有什么益处吗。其实,真正的历史,正是那些不见经传之人有意无意之中集体制造出来的,他们的故事,实有流传下来的必要。当代人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舞台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千载难逢!这些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材料,亲历的场景,不仅给当代人以资借鉴,而且能成为后人借鉴的历史呢。我以为,《悠悠梅山情——旅粤新化冷水江人士自述》就是这样一部小人物的大历史。 如果说人要分大人物、小人物的话,历史则不会如此小气。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说,没有大历史、小历史之分。一个重要的活动,因某个“大人物”没有到场可能无法进行甚或取消,但历史却不会忽略每一个细节,反而会因某一个偶然的小事件、小人物而改变。每一段历史都不可或缺。 该书作者年龄跨度大,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到八零后生人,每个人都从“历史”中走来。因为从时间上来讲,只有过去和未来,现在的每一分钟都将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有的亲历历史,有的见证历史,有的创造历史。大历史改变小人物,小人物触摸大历史。书中107人,有声名远播、年过古稀的将军,也有年富力强、正当其位的省长;有黄埔军校校长方鼎英的子侄,也有晚清硕儒邓显鹤的后裔;有见证广东改革开放发展的官员,也有初出茅庐朝气蓬勃的小伙。书中的故事,有打工者“南下”飘泊的辛酸经历,有沉浮起伏的人生传奇;有苦难哀怨的“文革”痛史,有成功事业带来的欢欣喜悦。时代印痕、生活历练、人生感悟撰成的心灵史、生活史、成长史,汇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历史。故事平实,语言质朴,感情真切。诚如该书主编所言:上百人各自撰文结集,共同抒发对一个地方(新化、冷水江)的情感,这在全国可能是首例。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的理解,并不是一定要思考后才能生活,而是生活后要思考。应该“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做一言一行的思考,一事一物的归纳,一年一月的总结,这样可以少走一点弯路,更快更好地前行。读过此书,我想到了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