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谁让你发出第一个词?是谁教会你唱第一首歌?在青岛中心聋校,孩子们的答案一定不是爸爸、妈妈,而是老师。 医学界已有定论,对于听力残疾的孩子来说,越早干预康复效果越好。因此,听力障碍孩子的学前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青岛中心聋校学前班有13个孩子,这里的5位老师,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将那些失聪的孩子从无声世界引入到多彩的世界中。 “优生”源源学会了唱歌 源源今年虽然只有 5岁,却是班里的“老资格”,因为他1岁7个月就来到这个学前班。“源源刚来时什么都不会,连大小便都是老师教会的,现在源源都会唱歌了。”对于正常孩子而言,唱首歌可谓信手拈来。可当源源在杨扬老师的比划下唱出“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时,记者和所有在场的老师一样,不由得为他翘起大拇指,对这位班中的“优生”给予最高鼓励。 想来也是,源源父母都是聋哑人,家中的常态就是无声世界。如果没有老师的相助,他的声带或许永远无缘振动,更不要说歌唱了。源源现在住校,学习、三餐、住宿费用全免。这个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眉宇间流露出的气质显然是与老师朝夕相处得来的。 半小时的户外运动课很放松:小兔子跳、丢手绢、跳羊角球。真替这些孩子着急,小兔子跳不就是双脚跳么?丢手绢不就是将手绢放在小伙伴的身后么?羊角球不就是坐在球上跳么?可是在这支13名四五岁的聋孩子队伍里,整齐是不敢奢望的,单是每人能按照既定动作完成都是不可能的。孩子们的“犯规”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不会跳,有的压根不明白丢手绢要跑到追自己的小伙伴原来的位置,有的基本是拖着羊角球走而不是跳。由于听力的缺失,很多孩子都出现智力、体能发展迟缓。张倩老师看到一名拖着羊角球走的孩子,很自然地冲过去,抱着孩子带着羊角球跳,另一位在终点的老师则在一旁不停地大喊,“加油——”相比之下,源源则要从容许多,每个动作都做得相对到位。提及这些,张老师说,源源当年手脚也不协调,几年来,老师连拉带拽地帮他一步步成长。这些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让老师们欢呼雀跃。 触摸老师的声带学会发声 记者跟着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这个特殊的课堂上,老师更像在给一个小组上课,五六个孩子围在一起,老师坐在中间。虽然只是简单的拼音“b”,但对于没有听力的孩子要学会发音,只能靠模仿老师的口型,甚至触摸老师的声带颤动来发声。反复努力后,源源可以拿着小教鞭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发音。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却仍有困难。 老师张倩没有放弃其他学生。看到一个男孩很害羞,张老师放下教鞭,走到他跟前,把他揽在怀里,她让孩子的小手握住教鞭,和孩子一起指向小黑板,同时让孩子盯住自己的口型——“b”。为了一个发音,师生甚至要反复十几遍。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能学会发几个音,老师们就很有成就感了。 辛勤的劳动让这个学前班声名远播,很多周边区市的聋孩子慕名而来。5岁半的小争与上小学四年级的姐姐都是聋孩子,这让都是健全人的爸妈很苦恼,但他们没有放弃。一家人在中韩街道租了两间平房,爸爸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姐姐和他在青岛中心聋校住校,妈妈负责接送。为了保证姐弟俩的助听器及教育的费用,小争爸妈除了平度老家的8亩责任田外,又额外承包了两亩地,平日老人在家里照顾,农忙季节再赶回家中收获贴补家用。与小争道别时,他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小书包,不肯给记者看,在老师和妈妈的再三劝说下,原来书包里只有一本薄薄的书——《幼儿绘画启蒙》,这是妈妈两天前刚刚给他买的,是他最大的“宝贝”。 “在这里能体会到学生多么需要老师,我们的不少学生都能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了。”老师们难掩心中的自豪感。这里,频频上演师爱无声的动人场景。(刘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