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童免疫力弱,所以他们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当幼小的生命被病痛所折磨时,唯一能给患儿家长信心和希望的就是儿科医生。昨天,记者跟访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内一科主任王文棣忙碌的一天,发现在每一个康复患儿的背后,都凝聚着儿科医生超乎寻常的努力和心血。 急救患儿误了午饭 就在王文棣查房结束准备返回办公室的时候,一名危重患儿送进了病房中。记者透过病房的玻璃看到,患儿头部肿大,还不停地抽搐。王文棣向身边的医生耳语了几句,这名医生立即开出了处方并派一名护士取回药品,给患儿注射上药品后,抽搐的情况逐渐减轻。王文棣开始用医疗工具对患儿的脚面、膝盖等处进行检测,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表情越来越凝重。 “这个孩子从发病到现在治疗10天了,先前的医院没有对症下药,病情拖到现在有些麻烦,我怀疑孩子有严重的脑积水。”王文棣走出病房后严肃地说。此时,时针已经指向了11时30分,普通护理人员已经去餐厅吃饭,而她召集几名医生到办公室为这个患儿制定紧急治疗方案。当她走出办公室时,已经是下午1时,再次到病房中查看了这名患儿的情况后,她才走向餐厅。 查房还要会“相面” 在办公室中查看完厚厚的诊疗记录后,王文棣再次到各病房中检查患儿的状况。因为上午已经仔细对患儿的情况进行了诊视并且做了治疗方案,所以她下午的查房非常迅速,甚至都很少动挂在脖子上的听诊器。 “很多孩子不能自己叙述病情,这样的情况下对我们儿科医生来说就要有‘相面’的本事,通过观察孩子的脸色和动作判断孩子的病情。”王文棣介绍说。在巡视中,她发现一个孩子脸色苍白,出虚汗,立刻让护士拿来血压计为患儿测量血压。孩子的血压降下来后,她又仔细检查了用药情况,停掉了一种能产生利尿副作用的药物,孩子的血压得到了逐步稳定。
“拼命三宝”常伴身旁 下午2时左右,记者随王文棣走进了她的办公室。环顾她简单而整洁的办公室,记者发现了一张半旧的沙发床、一个锈迹斑斑的输液架、一把塑料椅子和办公室里的其它设备有些不协调。“这3样东西是从老院搬来的,我的工作离不开它们。”王文棣一边查看诊疗记录一边向记者介绍说。 因为她收治的患儿都是危重病号,所以很多患儿需要24小时监护,遇上这样的情况,晚上她就不回家,在沙发床上眯一会儿后继续工作。如果遇上特别危重的患儿,那么睡沙发床对她来说都很奢侈。去年她曾收治的一名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因爆发型心肌炎,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血压测不到,生命垂危。面对死亡率高达95%的危急重症,王文棣带着塑料椅子,在患儿身边连续守候了72个小时,将患儿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最多的一天她一人要看13台呼吸机,常年过度劳累让她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症,过度劳累时就会头晕,偶尔还伴有恶心和呕吐。她犯病的时候往往也是科室最忙的时候,往往拿了药就在办公室里边输液边工作,因为这样的情况频繁发生,她就将输液架放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在王文棣和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内一科创造了连续3年手足口病零死亡的佳绩。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她的左侧手腕上贴着厚厚的膏药,她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母亲病重入院,她白天上班,夜里去医院陪床,结果伤了手腕,在手腕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她都没有请假休息过。
“胆小”医生很少准点下班 王文棣和同事们的忙碌让记者也忘记了时间,下午5时30分左右,记者看到护士们换上便装匆匆离开医院才意识到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但是王文棣没有丝毫准备下班的意思。她告诉记者,晚下班也是她的一个习惯。“患儿经常会出现各种突发病症,所以到了下班时间后,我都要在这呆一会再回家,作为儿科大夫,我是越干越胆儿小。”王文棣边修改研究生的论文边向记者开玩笑说。 王文棣这种忘我的守候挽回了很多患儿的生命。2009年11月19日,已过了下班时间,6岁的即墨患儿小昕突然出现了急剧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王文棣凭借多年的抢救经验立即做出气管插管的决定,随后紧急复查了患儿的胸片。结果发现小昕为典型的甲型H1N1危重病例综合症,病情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多肺叶形成了“白”肺,稍有拖延患儿就会因呼吸窘迫综合症而死亡。王文棣紧急制定了治疗方案,并且搬来塑料小板凳坐在患儿的身边守护。经过6天6夜的治疗,患儿最终脱离危险,痊愈出院。出院时小昕的父亲热泪盈眶,坚持要磕头表示感谢,最后被王文棣扶住。 在王文棣的电脑中,除了各种医学文献资料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文件夹,里面装的是她治愈患儿的照片,有的是她在患儿出院时拍摄的,有的则是家长们拍了给她发过来的。她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忘我的工作和很多家长都成了朋友,所以家长们在孩子出院后还和她联系。“感到累的时候我就打开孩子们的照片看看,看着他们快乐的笑脸就知道这份付出没有白费。能挽救这么多孩子的生命,就是我们医生最大的快乐。”王文棣说。 (记者 王寿林 实习生 赵琼洁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