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夫妻麦客专帮人收庄稼 南征北战日赚上千元(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10-08 16:13:06

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里,一台红色收割机像蚂蚁运食一样,一点一点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收到车上的粮仓内。姜玉波看着成堆的玉米,心里充满了自豪感,丰收的喜悦淹没了他身体上的疲劳。而这收获的喜悦离不开他的妻子朱梅莲的完美配合。

为供孩子上学买来收割机

昨天上午,当记者在即墨市普东镇杨家庄村见到夫妻俩时,丈夫姜玉波开车忙着收割玉米,而妻子则跑前跑后,同样忙得没空闲。趁着少有的一点空闲,朱梅莲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

朱梅莲说,她有两个女儿,大的16岁,小的8岁。两年前,她和丈夫在家没事做,两个孩子上学需要开支,想到丈夫以前做过司机,不如买台收割机做“麦客”赚钱。主意一定,夫妻立即开始筹钱。10多天后,一台崭新的联合收割机开了回来。当年,两人先后来到安徽、江苏、河南等地收割小麦,一季下来赚了3万多元。

一年割遍小半个中国

这边,丈夫开着收割机在不停地收割,那头,妻子眼观六路,时刻观察着机器的情况。朱梅莲告诉记者,每年到了小麦收割季节,她和丈夫就提前收拾行李,开车“南征北战”,从江苏、安徽等南方一路北上,一直收割到山东家乡,正好完成整个小麦收割期。

除去成本一年能赚6万

“麦客”们大半年奔波在全国各地,一年下来能赚多少钱呢?朱梅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购买收割机时国家补助外,买机器花了16万元,现在收割一亩玉米,价格在70元左右,如果是大片的玉米地,一天一般能收割50亩;要是小户的玉米地收割起来就慢,一天还收不到30亩。平均一天下来,除去成本,能赚千元以上。

“即墨这边的玉米收割大概需要半个月,这段时间下来,毛收入还是很可观的,不过成本也很大,一亩地光油钱就要30多元,有时候接不到活儿,就要吃自己的,一天的花销在100元左右,再加上机器损耗,收玉米半个月能赚两万,加上收割小麦,一年两季也就能挣不到6万元。”朱梅莲说。“这种活一般人干不了,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在外地时,晚上要么睡在车上,要么睡在马路边,冷也没办法,得照看收割机啊。”提起当“麦客”的经历,姜玉波摇摇头说。 早晨5点开始收玉米 昨天早上5点,当记者来到即墨普东镇杨家庄村时,朱梅莲夫妻俩已经开着收割机到了地头。清晨5时半,天还没有完全亮,玉米地里就响起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记者看到,姜玉波熟练地开着机器,从田边开始,慢慢地以逆时针的方向,向玉米地中间推进。随着“隆隆”的收割机开过,玉米棒和玉米秸被分离开来,金黄色的玉米棒装在收割机内部的一个“铁袋子”里,而玉米秸则整齐地留在了机器后面。玉米地的户主开着拖拉机,等着来拉玉米棒子了。

一天在地里要跑10公里

姜玉波不停地开着收割机在玉米地里来回忙碌着,而妻子朱梅莲这时候也不是闲人,只见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收割机,连和记者搭腔时也不敢转移视线。朱梅莲告诉记者,除帮丈夫看路况外,她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看地块。因为收割玉米都是一户一户的,但玉米地连在一起,开着收割机根本看不清收割到了哪里,如果不看着及时通知他,稍不注意就会收割过地界。一天下来,差不多要跑10多公里路吧。

收割机里就是一个“家”

姜玉波说,收小麦时天多热,现在秋高气爽,虽然开收割机声音大,灰尘多一些,但不热就好。昨天中午,经姜玉波的允许,记者登上了收割机,听着轰隆的机器鸣叫,虽然和姜玉波共坐一个驾驶室内,也要大喊说话才能听得到。记者坐着收割机来回走了两趟,全身就已经是一层厚厚的灰土,耳朵嗡嗡直响,四肢已被震得有些发麻。

“一人一根火腿,一罐八宝粥,就是午餐了。”中午12点,朱梅莲让丈夫停了下来,准备吃午饭。夫妻俩坐在地头上,边吃边说着下午的工作。夫妻俩吃得很快,吃完后,朱梅莲递给丈夫一瓶水。12点半,姜玉波又坐上了收割机,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因为离家近,晚上可以睡个好觉。”到傍晚6点多天完全黑下来后,朱梅莲夫妻俩才肯收工。“收割玉米已经干了10多天了,再有一周玉米就收割完了。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因为累了一天,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朱梅莲用带着疲惫的声音说。 (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师级片警王晓龙:2900户居民的“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