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人选择用轻薄的iPad看报纸。 早餐时看报纸,看完后揉搓揉搓就着牛奶吃下去——这是多年前的一则“预言”。如今,看报纸已经可以没有“纸”。近日,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在丹佛召开的美联社编辑协会例会上,美联社新任主管们称,移动设备为报纸和其他传媒公司在数字时代盈利创造了绝好的机会。没错,在与PC竞争时,报纸没有借势而上,而在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大行其道时,报纸不应失去机会,哪怕在新技术条件下找到盈利模式如同“峡谷上走钢丝”。 移动终端: 洪水猛兽还是灵丹妙药? 和PC网络普及之初的情况极为相似,2010年1月,当苹果推出iPad这款划时代的产品时,媒体业迅速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是惊呼“狼来了”的报纸消亡论者;而另一边则是期待它带来变革的欢欣鼓舞的人们。 iPad究竟是洪水猛兽还是灵丹妙药?2010年11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宣布将其电子版阅读终端加入苹果的App Store。《华盛顿邮报》在iPad软件中的介绍这样写道:你可随时读到最新的新闻,涵盖政治、商业、体育、娱乐、美食等。并且可以随时了解到最喜欢作者的文章及阅读知名博客作者关于热点话题的观点。 更激进的是《纽约时报》,其主席和发行人苏兹伯格2010年9月宣称,“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日期待定。”这一时间坊间认为是2015年。而报业大亨默多克也直言,用iPad来“印报纸”。 传统报纸被“纸张”所局限的功能和视野,在以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被大大地拓展了。除了“阅读”之外,读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同时电子版报刊还能提供丰富的深度内容链接,并且和博客、微博、SNS社交平台等各种应用互相嵌入。 相对于手机而言,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无论在排版还是阅读感受上都更接近传统的报纸,更宽大的屏幕也能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而相对于传统PC,平板电脑则具有能耗小和便携的优势。 目前,许多世界知名报纸和期刊,如《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每日邮报》、《名利场》、《人物》等都已开发了iPad付费应用程序。正如《今日美国》的编辑John Hillkirk所言:“我们必须跟着读者走。如果读者喜欢iPad、iPhone或其他移动平台,我们就必须在读者需要的时候出现在读者喜欢的平台。” 数字化转型: 国内报纸摸索中前进 说到国内数字报,彩信版手机报自是为大家所熟悉。它经常与运营商提供的话费套餐捆绑销售或作为赠送服务。这种定时以短信(彩信)形式进行推送的“报纸”并没有真正流行起来,事实上,它也并非“报纸”,而只能称为“报摘”。如今,手机报正日益变成一块“鸡肋”。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出现改变了报纸移动终端的命运。通过APP应用程序,读者可以直接访问报刊的电子版,从而越过了“手机报”的摘编过程。仅截至2010年,我国就已有《广州日报》、《人民日报》等40多家报纸实现了iPad的中文报刊应用。基于安卓平台的报刊阅读应用也层出不穷。 “拥有这种形式的数字报并不代表就能获得读者的认同。”比较过多家报纸APP后,业内人士易先生表示,许多报章的APP使用很“坑爹”,内容不能储存,点开重复或出错或者死机,各种小错误,让人没有耐心使用下去。 免费和收费: 哪一条才是长久之道? 虽然安卓等系统平台不甘示弱,试图阻击苹果家族在电子阅读终端上一统江山的趋势;微软新近发布的号称融合PC、平板电脑和手机的Win8或许更是大有可为,但iPad确实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它在支付方面的完善功能。报业经营者可通过苹果支付体系,轻而易举实现收费阅读。 但是,收费还是免费,这是一个问题。《华盛顿邮报》曾向2月15日前的注册用户赠送免费的完整版本,在那之后注册的用户则需为完整版付费。《人物》周刊则承诺实体版的订阅者可以免费阅读其电子版。收费标准则因报纸本身及地域不同而异,《The Daily》在美国的售价为每天0.99美元或者每年39.99美元。 而目前在国内,大多数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仍为免费获取信息,因此绝大部分进入iPad应用商店的报纸都仍以免费策略吸引用户。对此也有表示担忧的声音,业内人士认为,免费策略仍是以实体版报刊为中心,电子版只为赚人气,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电子版报刊的发展。 《丹佛邮报》和《盐湖城论坛报》的发行人兼美联社主席威廉·迪安·辛格顿说:“报纸不会消失,它们根本不可能‘死亡’,也不会走向‘死亡’,但报纸将会做出很大的改变。” |